时间: 2025-05-09 15:11: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5:11:36
万木惊秋叶渐稀,静探造化见玄机。
眼前谁悟先天理,去后还知今日非。
树拥秣陵千嶂合,云开萧寺一僧归。
汉廷累下征贤诏,未许严陵老钓矶。
在秋天的惊悸中,万木的叶子渐渐稀疏,静静地观察自然的变化,领悟其中的奥妙。眼前有谁能领悟那先天的道理?未来的事情,又能有多少人知道今天的非?树木环绕着秣陵,千山汇聚在一起,云层散开,萧寺中一位僧人回归。汉朝的皇帝多次下诏征求贤才,却没有准许严陵的老钓者去钓鱼。
殷尧藩(公元810年-865年),字子长,号亦山,唐代诗人,生于江苏,曾任职于朝廷。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此诗作于唐代,正值士人们对人生理想与现实困境的思考之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对人生无常与理想追求的感慨。
《寄许浑秀才》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作。诗中,殷尧藩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人生和宇宙奥秘的思考。开篇“万木惊秋叶渐稀”,以秋天的景象引入,突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接下来的“静探造化见玄机”,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法则的探究,暗示着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
“眼前谁悟先天理,去后还知今日非”两句,表达了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深刻反思。人们常常无法理解生活的真谛,而未来的事情则更是难以预知。诗人在此不仅在探讨自然法则,也在引申至人生哲理,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思索。
后两句则转向具体的场景描绘,描写树木围绕秣陵,云开萧寺,一位僧人归来,构建了一幅宁静的画面,似乎暗示着回归自然的理想。而“汉廷累下征贤诏,未许严陵老钓矶”则转向现实,表现了士人面临的困境,尽管朝廷多次征求贤才,但仍未能允许老者去追求自己的渔乐,反映了士人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与哲思之间,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既有对自然的喜爱,也有对人生的思考与无奈。
整首诗以秋天的自然景象为切入点,探讨了人生哲理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反映出对人生的无奈与思考,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
诗中提到的“万木”指的是什么季节?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严陵老钓矶”暗示了什么?
诗中“谁悟先天理”表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