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7:03: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7:03:23
屡下勤王诏,诸军自养痈。
犒师劫行旅,积庾困输供。
张镐援何后,思明计已穷。
空传裘带略,息甲久山东。
这首诗表达了频繁下达勤王诏书的无奈,军队却只能自我滋养内患。为了犒赏士兵,甚至劫掠过路的行旅,积压了运输的困扰。张镐的援助何时能到,想到明智的计策已无计可施。空有传说中的裘带略(指典故中的策略),却只是在山东停战已久。
黎承忠(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因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其作品多反映了战争与政治的苦痛。其诗歌风格多为沉郁悲壮,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大梁杂感 其二》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多事之秋,作者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动荡和战争局势的关注与无奈。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军队的困境与国家的危局。诗人开篇即指出“屡下勤王诏”,反映了当时统治者频繁发出的救国命令,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诸军自养痈”,军队内部的问题难以解决,形势愈显严峻。诗中“犒师劫行旅”一句更是将战争带来的苦难展现无遗,军队为了维持生计,甚至不得不劫掠无辜的行旅,显示出战争的无情与对百姓的压迫。
接下来的“张镐援何后”,诗人表达了对援助的渴望与期盼,但“思明计已穷”则凸显了无奈,显示出在困境中思虑再三却仍然找不到出路的绝望。最后一句“息甲久山东”,让人感受到一种久战未决的无力感,战火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疲惫,更是精神的压迫。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国家与人民的深切关怀,情感真挚,语言凝练,令人深思。
全诗通过对战争现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体现出一种悲愤交加的情感。
屡下勤王诏的意思是?
A. 多次发布救国命令
B. 一次性发布命令
C. 从未发布命令
D. 只发布一次命令
“犒师劫行旅”反映了什么?
A. 军队富裕
B. 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C. 行旅的繁荣
D. 战争中的胜利
诗中提到的张镐是谁?
A. 历史上著名的将领
B. 普通百姓
C. 朝廷官员
D. 诗人本人
比较《大梁杂感 其二》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现了对国家与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黎承忠则更强调政治与军事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