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6: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6:43
登雅州城楼 其一
作者: 段玉裁〔清代〕
雉堞嵯峨矗素雯,
登临豪兴百寮分。
滩声不厌喧终古,
山色从来媚夕曛。
洛沫异源同赴海,
蔡蒙高处独干云。
圣朝声教原无外,
偶为筹边誓六军。
全诗翻译:
高高的城墙如雉堞般耸立,映衬着洁白的云彩,登上城楼,豪情万丈,众人共襄盛举。滩涂的水声从古至今都不厌其烦,山的色彩向来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迷人。洛水虽源头不同,却同样奔向大海;蔡邕在高处独自对着云朵。圣明的朝代的声教其实没有外物之隔,偶尔为了边疆的安全而誓言保卫六军。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段玉裁(1735年-1815年),字惕庵,号白石,清代著名学者、诗人,以其考证学和诗词闻名于世。他的诗风清新,语言雅致,深受当时文人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时代背景复杂,国家面临内忧外患,诗人通过登楼吟咏,表达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反映了士人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这首诗通过描绘雅州城楼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豪情与壮志。开篇用“雉堞嵯峨”描绘城墙的高耸,给人以立体的视觉感受,后面提到的“滩声”、“山色”则通过声音和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富有生气的自然环境。诗中“洛沫异源同赴海”则是对命运和理想的隐喻,尽管源头不同,最终都归入大海,象征着人生的归宿与追求的共通。最后两句“圣朝声教原无外,偶为筹边誓六军”则转向现实,表现了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强调了士人应有的责任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整首诗在豪放与细腻之间寻求平衡,展现了清代文人的情感深邃与理性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展现了士人应有的担当与理想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雉堞”指的是什么?
A. 城墙
B. 河流
C. 山峰
D. 树木
诗中“洛沫异源同赴海”意指什么?
A. 不同的起源最终追求共同的目标
B. 不同的河流汇聚成海
C. 人生的不同道路
D. 以上都是
诗人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绝望
B. 豪情壮志
C. 悲伤
D. 怀旧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段玉裁的《登雅州城楼》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登高望远的豪情,但段玉裁更注重自然美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的困境。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