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07: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07:23
季夏中气候,烦暑自此收。
萧飒风雨天,蝉声暮啾啾。
永崇里巷静,华阳观院幽。
轩车不到处,满地槐花秋。
年光忽冉冉,世事本悠悠。
何必待衰老,然后悟浮休。
真隐岂长远,至道在冥搜。
身虽世界住,心与虚无游。
朝饥有蔬食,夜寒有布裘。
幸免冻与馁,此外复何求。
寡欲虽少病,乐天心不忧。
何以明吾志,周易在床头。
在季夏的中期,炎热的天气逐渐消退。
凉风习习,伴随着雨声,蝉鸣在黄昏中声声入耳。
永崇里的巷子静谧,华阳观的院落幽深。
车马不至的地方,满地都是槐花,仿佛已是秋天。
光阴匆匆而逝,世事本来就悠然自得。
何必等到衰老,才能体会生活的真谛?
真正的隐居并非远离世俗,而是对真理的深入探寻。
身体虽然在世间,但心灵却与虚无相游。
早上饥饿时有蔬菜吃,夜晚寒冷时有衣物保暖。
能够免于饥寒,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求呢?
欲望少了虽然病痛也少,乐观的心态使我不忧愁。
如何才能明白我的志向呢?《周易》就放在我的床头。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社会生活、个人情感和政治批判,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著称。白居易的作品如《长恨歌》《琵琶行》均为传世佳作。
《永崇里观居》创作于白居易晚年,他在政治上经历了起伏,身处动荡的时代。此时,白居易渴望隐居,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诗中流露出对淡泊明志生活的向往。
《永崇里观居》不仅是白居易个人隐居生活的写照,也是他对生活哲学的深刻思考。全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与个人感受,表现出一种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开头部分通过对季节变化的描绘,展示出夏日的炎热逐渐消退,象征着生活的转变与岁月的流逝。接着,诗人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居所环境,营造出一种心灵的安宁。
在面对世事的纷扰与人生的无常时,诗人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智慧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隐居并非是远离尘世,而是在内心深处探寻真理。白居易的生活哲学在于简朴与知足,他所追求的不是物质的富足,而是精神的充实。最后,诗人通过提到《周易》来表达对人生智慧的探索,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融汇。
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隐居生活的描写,也是对当时社会的深思,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白居易的情感基调和哲学思考。
季夏中气侯,烦暑自此收。
在夏季的中期,炎热的天气开始减退。
萧飒风雨天,蝉声暮啾啾。
凉风和雨声交织,傍晚时分蝉鸣声声入耳。
永崇里巷静,华阳观院幽。
永崇里的小巷静谧,华阳观的院落幽静深远。
轩车不到处,满地槐花秋。
车马无法抵达的地方,地上满是秋天的槐花。
年光忽冉冉,世事本悠悠。
年光匆匆而逝,世事本来就悠然自得。
何必待衰老,然后悟浮休。
何必等到老去,才能理解生活的真谛?
真隐岂长远,至道在冥搜。
真正的隐居并非远离世俗,而是在深思中探求真理。
身虽世界住,心与虚无游。
身体虽然生活在世间,但心灵却与虚无游弋。
朝饥有蔬食,夜寒有布裘。
早上饥饿时有蔬菜,晚上寒冷时有衣物保暖。
幸免冻与馁,此外复何求。
能够免于饥寒,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求呢?
寡欲虽少病,乐天心不忧。
欲望少了虽然病痛也少,乐观的心态使我不忧愁。
何以明吾志,周易在床头。
如何才能明白我的志向呢?《周易》就放在我的床头。
整首诗展现了白居易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传达了他对物质欲望的淡泊与对内心平和的追求,体现了“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
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白居易
C) 杜甫
诗中提到的“周易”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部经典著作
C) 一种饮食
诗人认为隐居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A) 远离尘世
B) 深入探求真理
C) 享受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