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11: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11:09
我昔生兵间,淮洛靡安宅。
紞髦入小学,童卯聚十百。
先生依灵肘,教以兔园册。
仅能记姓名,笔砚固不择,
灶煤磨断瓦,荻管随手画。
稍长游名场,麤若分菽麦。
偶窥文房谱,虽慕无由获。
笔惟可把握,墨取黑非白,
砚得石即已,殆可供捣帛。
从渠膏梁子,窃视笑哑哑。
我曾经在军中生活,淮河和洛河之间没有安稳的家。刚刚开始学习时,学生们聚集在一起,老师靠着桌子教我们读书。我们只能记住名字,笔墨不讲究,灶台的煤磨得满是碎片,随手用芦苇管画画。稍微长大一点去名声较大的地方,分辨的能力就像分豆子和麦子一样稀少。偶尔翻阅文房四宝的书谱,虽然心向往之却无从获得。笔只要能握住,墨取黑色而非白色,砚台只要是石头即可,几乎可以用来捣帛。从那些高梁子旁,我偷偷地看着,内心暗笑。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悲壮著称,常表现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对生活的热爱。
此诗作于陆游的晚年,反映了他对自身书法水平的不满和感叹,同时也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与无奈。
陆游的《予素不工书故砚笔墨皆取具而已作诗自嘲》是一首自嘲性质的诗,诗中流露出对自身书法技艺的谦卑与不满。他在诗中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学习书法的艰难过程,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心境。前半部分回忆了自己从小在书院求学的情形,通过描绘老师教导的场景和同学们的聚集,展现了学习的氛围。后半部分则逐渐转向自我反思,强调了他对书法的追求虽有心却无力,甚至对于书法所用的工具也显得随意。全诗虽然带有自嘲的意味,但却不乏对文化的尊重与向往,表达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敬畏之情。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平实的语言和朴素的意象,深刻地传达了陆游内心的复杂情感。
我昔生兵间,淮洛靡安宅。
这句说明了作者过去在军队生活的动荡,没有稳定的住所。
紞髦入小学,童卯聚十百。
描述了作者年轻时入学,许多同学聚集在一起学习的情景。
先生依灵肘,教以兔园册。
提到老师在教导学生,可能是通过书本和绘画等方式。
仅能记姓名,笔砚固不择,
表达了作者学习书法的能力有限,笔墨工具也不讲究。
灶煤磨断瓦,荻管随手画。
形象地描绘了学习时的随意与草率。
稍长游名场,麤若分菽麦。
说明作者稍微长大后去名声较大的地方,书法水平依然稚嫩。
偶窥文房谱,虽慕无由获。
偶尔翻阅书房的资料,虽然向往但无法得到。
笔惟可把握,墨取黑非白,
指出自己只能握住笔,墨色也只能是黑的。
砚得石即已,殆可供捣帛。
砚台只需是石头,几乎可以用来捣帛,表现出随意的态度。
从渠膏梁子,窃视笑哑哑。
最后以自嘲的语气结尾,暗示自己对书法的无奈和嘲笑。
整首诗表达了陆游对书法艺术的敬仰与追求的无奈,以及对自身技艺不精的自嘲,反映了他对文化知识的渴望和对自身限制的反思。
诗中提到的“淮洛”指的是哪些地方?
A. 江河
B. 高山
C. 城市
D. 湖泊
作者对书法工具的态度是怎样的?
A. 非常讲究
B. 随意
C. 崇高
D. 无所谓
诗中提到的“窃视笑哑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自信
B. 自嘲
C. 骄傲
D. 忧伤
答案:
与李白的作品相比,陆游的自嘲中更多了几分对现实的无奈与自省,而李白则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和洒脱。两者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个性与时代背景。
以上是对陆游《予素不工书故砚笔墨皆取具而已作诗自嘲》的全面解析与学习材料,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