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8:44: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44:56
伐坐尘坌中,秋汗正浃背。
闻君游鼓山,骑马破烟霭。
不向晓中看,安得识眉黛。
飘然出樊笼,始觉此身大。
登高望四远,何物非砺带。
行窥灵源洞,往往众仙会。
青山为佳人,分外作幽态。
而我俗缘重,不到清凉界。
新诗时一吟,忽在千岩外。
我坐在尘埃中,秋天的汗水正顺着背流淌。
听说你去游玩鼓山,骑马破开了烟雾。
如果不在清晨的时候看,怎么能知道你眉间的愁苦呢?
我从牢笼中飘然而出,才觉得自己是如此宽广。
登高远望,四周所见何物不是磨砺的带子?
走近灵源洞,时常会遇到众多仙人。
青山宛如美人,显得格外幽静。
而我因世俗的羁绊,无法抵达那清凉的境地。
吟诵新诗时,忽然感觉自己在千岩之外。
作者介绍:陈宓,宋代诗人,性情洒脱,擅长山水诗,作品多表现自然之美与人心之向往。他的诗作常流露出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秋季,诗人因世俗的羁绊而感到烦闷,想要借游鼓山之事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与逃离尘世的渴望。诗中对游山的描写,反映出当时士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鼓山”的描绘,展现诗人内心深处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开篇“伐坐尘坌中,秋汗正浃背”,诗人以自身的疲惫作为引子,立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烦躁而忙碌的尘世中。紧接着提到的“闻君游鼓山”,则透露出一种羡慕与渴望,鼓山成为了诗人心灵的寄托。
诗中“飘然出樊笼”一句,似乎是在宣告诗人希望超脱世俗的愿望。随着“登高望四远”,诗人目光所及,尽是广阔的天地,象征着心灵的解放与追求自由的勇气。然而,“而我俗缘重,不到清凉界”则显露出一种无奈与无法逃避的现实,令人唏嘘。
整首诗意象丰富,语言清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既有对美好境界的向往,又有世俗生活的困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比喻(如将青山比作佳人),对仗(如“行窥灵源洞,往往众仙会”),描绘了自然之美与人心的追求,形成了诗的艺术特色。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逃离尘世、向往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主题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鼓山”位于哪个省?
“飘然出樊笼”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诗中“青山为佳人”这一句的含义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山中问答》中,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隐逸生活的理想。两首诗都表现了士人对于尘世的厌倦与对山水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