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鲁仲连》

时间: 2025-08-02 15:07:51

诗句

布衣不肯帝强秦,天下皆闻高士名。

何事劝降轻守节,一书飞矢入聊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2 15:07:51

原文展示

鲁仲连
作者: 徐钧 〔宋代〕

布衣不肯帝强秦,
天下皆闻高士名。
何事劝降轻守节,
一书飞矢入聊城。

白话文翻译

鲁仲连身为布衣,坚决不愿屈服于强大的秦帝国,
他的高尚名声在天下间广为流传。
为何要劝降,轻易放弃节操呢?
一封书信如飞箭一般,射入了聊城。

注释

字词注释

  • 布衣:指平民百姓,这里指鲁仲连的身份。
  • 帝强秦:指秦国的强大,表明当时秦国的统治地位。
  • 高士:指品德高尚的人士。
  • 劝降:劝说投降。
  • 轻守节:轻易放弃节操。
  • 聊城:地名,指聊城地区。

典故解析

鲁仲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侠士,坚守正义,拒绝投降于强权。此诗提及的“飞矢入聊城”象征着迅速而坚定的决策,表现出鲁仲连的果敢与高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钧,宋代诗人,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外敌入侵的历史背景下。诗人以鲁仲连的事迹为引,表达了对忠诚与节操的坚守。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鲁仲连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忠义精神的崇敬。开篇以“布衣不肯帝强秦”引入,表现出鲁仲连身为平民却不屈从于强权的决心,展现出一种高尚的气节。接着“天下皆闻高士名”则突显了鲁仲连的名声和影响力,显示出即使是平民也能拥有崇高的理想与追求。

“何事劝降轻守节”中的“劝降”二字,带有强烈的批判意味,诗人质疑那些轻易放弃节操的人,反映出对忠贞不屈的强烈向往。最后一句“一书飞矢入聊城”,则以飞箭般的书信比喻鲁仲连的决意,传达出迅速而果断的态度,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与坚定。

整首诗情感真挚,激昂慷慨,展现了诗人对于忠义精神的赞美与向往,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理想和信仰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布衣不肯帝强秦:鲁仲连身为普通百姓,坚决不愿屈从于强大的秦国,表现出他不畏强权的精神。
  2. 天下皆闻高士名:鲁仲连的义举使他名声在外,成为了高尚品德的代表,显示出其影响力和受到的尊敬。
  3. 何事劝降轻守节:诗人对那些轻易放弃节操的人表示质疑,反映出对忠诚的强调。
  4. 一书飞矢入聊城:用飞矢比喻书信,表现鲁仲连迅速果断的态度,表达了他对理想与信仰的坚定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书信比作飞矢,突显其迅速与坚定。
  • 对仗:整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表达的力量。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出对忠贞不屈、坚守节操的赞美,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不屈服于强权,保持高尚的品德与信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布衣:象征平民和普通人的坚持与勇气。
  • 强秦:代表外来压迫与权力。
  • 高士:象征高尚的品德与理想。
  • 飞矢:象征迅速果断的决策与行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鲁仲连拒绝投降于哪一个国家?

    • A. 汉
    • B. 魏
    • C. 秦
    • D. 楚
  2. 诗中提到的“布衣”指的是什么?

    • A. 皇帝
    • B. 平民
    • C. 士人
    • D. 商人
  3. 诗人对“劝降”的态度是?

    • A. 支持
    • B. 中立
    • C. 反对
    • D. 不在乎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将进酒》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徐钧的《鲁仲连》与杜甫的《登高》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感慨,但前者更强调忠贞的精神,而后者则更多地展现了对国破家亡的无奈与悲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的比较研究》

相关查询

桃源忆故人·小楼帘卷栏干外 鹧鸪天(寿友人母) 满江红(周监务生日,妻善鼓琴) 鹊桥仙(七夕) 太白楼 拟古 感怀和云帆 分水庙 扁舟 长路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鲛的词语有哪些 斗斛之禄 遥拜 驰流 羽字旁的字 多灾多难 又字旁的字 人所共知 新愁旧憾 炎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横纹肌 驷马高门 而字旁的字 忠静服 摽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蹄的成语 脚踏实地 舌字旁的字 黄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