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9:5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9:56:25
才生文字即风波,
鬼哭虽然吏亦歌。
三尺龙泉方寸印,
不知谁较杀人多。
一旦文字产生,便引起了风波,
虽然鬼魂在哭泣,但官吏们也在歌唱。
三尺的龙泉剑和方寸的印章,
却不知究竟谁更擅长杀人。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陈恭尹(约1560-1620),明代诗人,字仲明,号澹然。他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社会动荡的时期,政治腐败、民生困苦,作者通过对文字符号的反思,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忧虑。
《增城村居即事 其五》通过简洁的语言,揭示了文字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动乱中生死的对立。首句“才生文字即风波”,点明了文字的产生与社会动荡之间的密切关系,仿佛暗示着文字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可能是引发争端的根源。接下来的“鬼哭虽然吏亦歌”,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对比,鬼魂的哭泣与官吏的歌唱形成鲜明对照,反映出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生者在欢歌的背后却是亡灵的哀痛,显示出社会的矛盾。
第三句“三尺龙泉方寸印”则以象征手法,展现了权力的双面性。龙泉剑象征着武力,而方寸印则是法律的象征,二者在诗中并列,暗示着权力的争夺与滥用。最后一句“不知谁较杀人多”则是一种深思,质疑究竟是武力还是法律,更加令人深思。这一句不仅对现实的批判,也让人思考人性与权力之间的斗争。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在社会动荡中对人性、权力和生死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文字、权力与生命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动荡与人性之恶的深刻忧虑。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对权力、法律与人性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反思。
诗中提到的“龙泉剑”象征什么?
诗句“鬼哭虽然吏亦歌”中,生与死的对立体现在哪里?
全诗的主题是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陈恭尹的诗更侧重于社会现实的反思,而李白的诗则更强调个人情感与历史的交融。两者在主题上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