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44: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4:53
乌不前,兔不后,几人于此茫然走。祇有阇黎达本源,结舌何曾着空有?
乌鸦不向前飞,兔子也不往后跑,几个人在这里茫然无措地走来走去。只有那些出家人能够回归本源,嘴上结舌又怎能理解空无的道理?
性空(公元786年-公元865年),唐代禅宗高僧,号性空,生于今河南,后游历于各地。性空的诗歌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禅意而闻名,强调内心的体验与反思。
本诗写于唐代,正值佛教在汉地的兴盛时期,许多诗人借助诗歌表达对佛教哲理的理解和个人的灵性探索。性空的诗作常反映出他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与对无常的领悟。
《偈》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生命的迷惘和对真理的追求。乌鸦和兔子的意象,象征着在生活中人们的困惑与无助,表现了一个人在世俗生活中常常陷入的迷茫状态。接下来,诗人提出只有“阇黎”能达到本源,指向了出家人通过修行所能达到的心灵境界,暗示了在纷扰的世俗中,唯有放下执念,寻找内心的真正安宁,才能理解生命的奥义。
诗中的“结舌”一词,则强调了语言的局限,表达了对真理的无声追求,表明有时沉默比言语更能传达深刻的道理。整首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既反映了唐代人对佛教思想的接受与融合,也展现了性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本诗通过对迷茫和灵性追求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强调了修行与内心宁静的重要性。
乌不前,兔不后,诗中反映了什么样的状态?
“阇黎”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结舌”意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