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5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58:06
晓经八盘岭赴东宫讲堂
作者:杨万里
至前至後恰多晴,
山北山南间一登。
瘦石经霜乾脱藓,
细泉滴涧旋成冰。
海波贯日红千丈,
江雾萦楼玉万层。
资善堂前得春早,
宫梅一朵掠觚棱。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晴朗的早晨,诗人从八盘岭出发前往东宫讲堂。北山南山相映成趣,登高望远,眼前景色愈加迷人。霜打过的瘦石,干净得剥掉了苔藓,细小的泉水经过涧口滴落,仿佛成了冰。海面上阳光照耀,波光闪烁,直达千丈深处;江上雾气缭绕,楼阁如玉,层层叠叠。资善堂前春意早来,宫中的梅花悄然绽放,轻轻掠过觚棱。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词人、文学家。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风光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与希望。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繁荣阶段。诗人借此游历八盘岭,描绘自然美景,表达对求知和春天的向往。
杨万里的《晓经八盘岭赴东宫讲堂》是一首描写春日山水的诗作,清新自然,充满生机。诗的开头“至前至後恰多晴”便从整体上设定了一个明朗的氛围。接下来的描写则是对山水的细腻观察,诗人不仅关注自然的变化,还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北山南山的美丽。
“瘦石经霜乾脱藓,细泉滴涧旋成冰”,这两句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环境的清新与冷峻。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将霜打过的石头和涓涓细泉相映衬,传达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意象。
“海波贯日红千丈,江雾萦楼玉万层”,这两句则把视野拓展到了更广阔的空间,描绘了海面与江雾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敬畏。最后的“资善堂前得春早,宫梅一朵掠觚棱”则巧妙地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表现出春天的早到与生命的延续。
整首诗以清新的意象、流畅的结构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体现了杨万里诗歌的风格特征与内涵。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春天带来的希望与生机。
这些意象反映了自然的变化与诗人内心的感悟,形成了诗歌的核心主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杨万里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资善堂”象征着什么?
A) 战争
B) 学习与传承
C) 自然风光
D) 农田
“海波贯日红千丈”中“贯日”是什么意思?
A) 穿透太阳
B) 照耀大地
C) 贯穿水面
D) 季节变化
答案: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自然描写上的不同风格与情感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