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旻上人伤果禅师》

时间: 2025-04-26 02:58:48

诗句

净业初中日,浮生大小年。

无人本无我,非后亦非前。

箫鼓旁喧地,龙蛇直映天。

法门摧栋宇,觉海破舟船。

书镇秦王饷,经文宋国传。

声华周百亿,风烈被三千。

芜没青园寺,荒凉紫陌田。

德音殊未远,拱木已生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58:48

原文展示

和旻上人伤果禅师
作者:杨炯

净业初中日,浮生大小年。
无人本无我,非后亦非前。
箫鼓旁喧地,龙蛇直映天。
法门摧栋宇,觉海破舟船。
书镇秦王饷,经文宋国传。
声华周百亿,风烈被三千。
芜没青园寺,荒凉紫陌田。
德音殊未远,拱木已生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净的日子,人生在世如同浮云,时光如流水。人本无我,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笙箫鼓乐声在耳边喧闹,龙与蛇的影子直接映射在天空。法门的伟大摧毁了大厦,觉海如同破裂的船只。书籍是秦王的馈赠,经典在宋国流传。声音的华丽传遍亿万,风的强烈笼罩着三千大千世界。青园寺已被荒草覆盖,紫陌的田野显得荒凉。高尚的德音并没有远去,拱木上已生出青烟。

注释

  • 净业:指清净的修炼事业。
  • 浮生:比喻生命短暂,浮动不定。
  • 无人本无我:强调无我之境。
  • 法门:佛教的教义、道路。
  • 觉海:指觉悟的海洋。
  • 书镇秦王饷:秦王的书信。
  • 声华周百亿:声音的华丽传播到亿万。
  • 德音:指德行的声音或教诲。
  • 拱木:指用木头作支撑的结构。

典故解析

  1. 秦王: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他的统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2. 宋国:指的是唐代文化交融的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
  3. 龙蛇:象征着变化与生机,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炯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生活在盛唐时期,因其清新俊逸的风格而受到喜爱。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具有较强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一个清晨的冥想中创作而成,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佛教哲理的领悟。在唐代,禅宗兴起,诗人受到影响,表现出一种超然和清净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和旻上人伤果禅师》这首诗以其哲理深邃和意象丰富而著称。首句“净业初中日”引入了一个宁静的修行场景,暗示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向往。这种宁静的氛围与“浮生大小年”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接下来的“无人本无我,非后亦非前”则深入探讨了生死和存在的哲学问题,强调了无我无我之境的觉悟。此处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反思,也是在探讨佛教的核心教义。

“箫鼓旁喧地,龙蛇直映天”这一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现实的喧嚣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外界纷扰的超然态度。法门的伟大和觉海的破裂象征着对世俗的超脱,表现了诗人对深刻内涵的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丰富,将自然、人生和哲学融为一体,反映了唐代诗歌的高峰与深邃。最后“德音殊未远,拱木已生烟”一句,虽带有一丝伤感,但却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德行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净业初中日:描绘一个清晨,开始修行的时刻。
  2. 浮生大小年:人生如浮云,短暂而无常。
  3. 无人本无我:探讨个体的存在与否,强调无我之境。
  4. 非后亦非前:超越时间的界限,时间在此无关。
  5. 箫鼓旁喧地:外界的音乐声喧闹。
  6. 龙蛇直映天:比喻生机与变化的象征。
  7. 法门摧栋宇:佛教教义的力量可以摧毁世俗的建筑。
  8. 觉海破舟船:觉悟的深海如同破船,暗示对现实的冲突与挣扎。
  9. 书镇秦王饷:书籍的力量与历史的承载。
  10. 经文宋国传:经典的流传,反映文化的延续。
  11. 声华周百亿:声音的传播,影响深远。
  12. 风烈被三千:强烈的风覆盖广袤天地。
  13. 芜没青园寺:寺庙荒废,反映人心的冷漠。
  14. 荒凉紫陌田:田地的荒凉,象征失去的繁荣。
  15. 德音殊未远:德行的声音虽远但依然存在。
  16. 拱木已生烟:拱木上冒出青烟,象征着希望与重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法门摧栋宇”,形象地表达了教义的力量。
  • 对仗:如“声华周百亿,风烈被三千”,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龙蛇等意象象征着变化与生机。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之间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时间和存在的深刻思考。诗人借助佛教哲学的思想,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世俗繁华的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净业:象征修行与内心的清净。
  • 龙蛇:象征生机与变化。
  • 法门:象征佛教哲理的深奥。
  • 青园寺:象征文化与精神的庇护所。
  • 拱木:象征支撑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无人本无我”主要表达了什么哲学思想?

    • A. 个人重要性
    • B. 无我无我之境
    • C. 对未来的渴望
  2. “箫鼓旁喧地”中的声音象征着什么?

    • A. 内心的宁静
    • B. 外界的纷扰
    • C. 对历史的追忆
  3. “芜没青园寺”反映了什么现象?

    • A. 寺庙的繁荣
    • B. 人心的冷漠与荒废
    • C. 自然的和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赠友人》 - 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和旻上人伤果禅师》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后者则更注重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诗歌史》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将还都寄献臣 登齐云亭 送王识游洛阳 对雪二首 言志 秋热 和丞相晨谒书所见 秋日书怀 送张问南游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下农 巷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肀字旁的字 遒遒 宅上 禄饩 力字旁的字 言语高低 柔胜刚克 目字旁的字 食字旁的字 秋色平分 包含楼的词语有哪些 帨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儿女之情 撩脚 小字头的字 随语生解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