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48: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48:41
作者: 冯友兰 〔近代〕
类型: 古诗词
壮丽山川,千里巴蜀,一月游踪。
见斗天斗地,昂扬意气,忘劳忘我,宏阔心胸。
大渡河边,渣滓洞里,巨笔都题乐在中。
移山业,都耻为智叟,勇为愚公。
红军故道新工。有三十年诗史交融。
想遵义会开,群尊北斗,娄山关越,词唱西风。
战胜冬寒,赢得春到,万水奔流尽向东。
好形势,要直追急起,学向工农。
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山川与千里巴蜀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在游历中的豪情壮志。看到天地间的雄伟,心中充满昂扬的气概,忘记了劳累,心胸开阔。在大渡河边和渣滓洞中,作者用笔记录下快乐的时光。移山的事业,都是以智者为耻,而勇敢的愚公才是可歌可泣的。红军的旧路上,新的事业在兴起,三十年的诗歌历史交融在一起。想起遵义会议的召开,众位尊者如北斗般指引,越过娄山关,西风之中吟唱。经历了寒冬,终于迎来了春天,万水奔流向东。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要迅速行动,学习工人和农民的精神。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致力于哲学的研究与传播,对中国哲学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冯友兰参观四川之后,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环境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诗中受到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影响,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冯友兰的《沁园春 四川参观》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深刻反思与赞美。诗中通过对巴蜀壮丽山川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大地的壮美和文化底蕴。作者结合个人的游历经历,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诗中涉及的“愚公移山”典故,象征着中国人民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力量。
冯友兰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将个人的游历感受上升到对国家和民族的思考,尤其是在提及遵义会议和红军故道时,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更深的历史厚度和时代责任感。诗的结尾以“学向工农”收束,强调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体现了一种追求进步和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逐句解析:
壮丽山川,千里巴蜀,一月游踪。
描绘了四川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见斗天斗地,昂扬意气,忘劳忘我,宏阔心胸。
表现了作者在游历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豪情壮志和宽广的心境。
大渡河边,渣滓洞里,巨笔都题乐在中。
提到具体地理位置,暗示了历史的沉重与快乐的交织。
移山业,都耻为智叟,勇为愚公。
强调愚公移山的精神,表现出对勇敢者的赞美。
红军故道新工。有三十年诗史交融。
提到红军的历史与新发展的结合,展示历史的延续性。
想遵义会开,群尊北斗,娄山关越,词唱西风。
回顾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表现出对革命先辈的敬仰。
战胜冬寒,赢得春到,万水奔流尽向东。
比喻经历艰难困苦后,迎来光明的未来。
好形势,要直追急起,学向工农。
鼓励人民要抓住机遇,努力向劳动者学习。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强调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学习工农精神的重要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愚公移山”象征着什么?
A. 智慧
B. 坚持与勇气
C. 逃避
“战胜冬寒,赢得春到”中的“冬寒”代表什么?
A. 艰难的环境
B. 冬天的气候
C. 过往的历史
诗中提到的“遵义会议”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A. 重要的音乐会
B. 决定性的革命转折
C. 经济会议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冯友兰的这首诗与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进行对比,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观与历史的结合,后者则表现了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展望。两者都体现了对祖国的热爱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但表达方式与侧重点有所不同。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