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18: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18:13
黛色暝含烟,水气昏连雾。
三月曾无十日晴,雨里春来去。
帘外乱飞花,几个流莺语。
才得登楼一惘然,绿尽天涯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阴郁的春天,黛色的天空中烟雾弥漫,水汽与雾气模糊了视线。三月的天空几乎没有十天是晴朗的,春天在雨中匆匆而过。窗外花瓣纷飞,几只黄莺在喧闹地鸣叫。刚刚登上楼台,心中却感到一阵惆怅,远处的树木已经绿意尽失,显得苍凉无比。
黄燮清(1736年-1807年),字子华,号湘山,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词闻名。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体悟。黄燮清的诗风清新脱俗,常用形象的意象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卜算子 书闷》创作于清代,正值黄燮清人生的中后期。此时,社会动乱与个人生活的压力使得诗人的情绪愈发沉重。诗中所描绘的阴雨春景,正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
《卜算子 书闷》以春天的阴郁天气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惆怅。首联“黛色暝含烟,水气昏连雾”以色彩和气象渲染出一幅阴沉的画面,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接下来,“三月曾无十日晴,雨里春来去”更是加深了这种失落感,春天的美好在连绵的雨水中悄然逝去,诗人似乎在感叹着生命的无常和季节的流转。
“帘外乱飞花,几个流莺语”描绘了窗外的春景,虽然花瓣飞舞、黄莺鸣叫,但在诗人的内心,却是“才得登楼一惘然”,这句转折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复杂,既有对春天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失落。最后一句“绿尽天涯树”以苍凉的意象结束,象征着生机的消逝与孤独感的加深。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反映了内心的忧愁与孤独,使得这首词在清新与沉重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令人深思。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沉思与忧虑,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短暂,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深入挖掘内心的情感,形成了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
选择题:诗中“黛色”指的是哪种颜色?
填空题:诗中提到“三月曾无十日晴”,表示春天的__。 答案:阴雨
判断题: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热爱。
答案: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