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愿月得雨兼旬秋旸人望已切再和前韵》

时间: 2025-05-07 09:00:20

诗句

逾浃秋旸已望云,芭蕉一夜慰愁人。

阴阳各有时中处,不可相无似两轮。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00:20

原文展示:

逾浃秋旸已望云,
芭蕉一夜慰愁人。
阴阳各有时中处,不可相无似两轮。

白话文翻译:

过了中秋,秋日的阳光已经期待着云彩,
芭蕉树在夜间陪伴着愁苦的人。
阴阳各有其时各自的存在,不可相互缺失,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

注释:

  • 逾浃:已经过了,浃指的是中秋节。
  • 秋旸:秋天的阳光。
  • 芭蕉:一种植物,常见于南方,用于表达愁苦和孤独。
  • 慰愁人:安慰那些愁苦的人。
  • 阴阳:指的是事物的两面,阴代表月亮,阳代表太阳。
  • 不可相无:不可相互失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普,字德明,号宛丘,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婉约、细腻的风格,擅长描写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深秋时节,诗人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时值秋天,正是思念与愁苦交织的季节,诗人借助芭蕉的意象来传达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首句“逾浃秋旸已望云”,描绘了秋日阳光与云彩的关系,预示着季节的变迁和时光的流逝。诗人通过“芭蕉一夜慰愁人”展现了孤独的情感,芭蕉的形象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诗人内心愁苦的象征。芭蕉在夜晚的静谧中,仿佛在对愁苦的人进行安慰,显示出诗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

后两句“阴阳各有时中处,不可相无似两轮”引入了哲学的思考,诗人认为阴阳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正如太阳和月亮的交替,体现了宇宙的和谐与平衡。这种自然规律的思索,不仅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也让人意识到无论阴阳如何交替,生活依然要继续。

整首诗在意象、情感和哲理上相互交织,通过自然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逾浃秋旸已望云”:描绘秋天的阳光映照在天空中,给人一种期待的感觉。
    • 第二联“芭蕉一夜慰愁人”:芭蕉树在寂静的夜晚,似乎在安抚那些心中充满忧愁的人。
    • 第三联“阴阳各有时中处”:阐述阴阳有其存在的时机与位置。
    • 第四联“不可相无似两轮”:强调阴阳之间不可分割,类似于太阳与月亮的关系。
  • 修辞手法

    • 比喻:芭蕉不仅是植物,更比喻为一种情感的寄托。
    • 对仗:第一联与第二联在结构和韵律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哲理:通过阴阳的比喻,表达了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对孤独的思索以及对生命哲理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学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秋旸:象征着季节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
  • 芭蕉:代表孤独与思念,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 阴阳:象征着宇宙的和谐与生命的交替,反映了哲学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逾浃”是什么意思? A. 过了
    B. 来到
    C. 经过

  2. “芭蕉一夜慰愁人”中的“慰”字可以理解为? A. 伤害
    B. 安慰
    C. 忽视

  3. 诗中阴阳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A. 事物的对立
    B. 事物的和谐
    C. 事物的孤独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陈普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秋天的感慨和哲思,而李白则侧重于对家乡的思念与孤独感。这种情感的细腻与思考的深邃,使得两首诗在风格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比较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将就十章更献三首词虽愈拙诚即可矜或歌执事 立春 邸舍立秋 其二 扇子诗 青华阁帖三卷绍兴御刻皆二王书后有释文余颇辨其误复跋一诗 怀五台旧居 客有询幼莲师世兄者书忆 梅花四首 其四 诏书到日喜雨呈石末公 和慎思诗呈同院诸公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撩脚 旗脚 香字旁的字 氢气 火字旁的字 提土旁的字 治兵以信 包含榆的成语 言字旁的字 定场白 神算妙计 大发雷霆 威动海内 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安乐 吾日三省 门字框的字 文开头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