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 琵琶台》

时间: 2025-05-02 14:35:33

诗句

台上绿萝春,闲登不待人。

每当休暇日,著履戴纱巾。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35:33

原文展示:

台上绿萝春,闲登不待人。
每当休暇日,著履戴纱巾。

白话文翻译:

在琵琶台上,春天的绿萝生机勃勃,
我悠闲地登上去,不必等待他人。
每当休闲日子,我穿上鞋子,戴上轻纱巾,
去享受这美好时光。

注释:

  • 绿萝:一种常绿植物,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闲登:随意地登上,表示一种悠闲的心情。
  • 不待人:不需要等候他人,表达了作者的自由与独立。
  • 著履:穿上鞋子。
  • 戴纱巾:用轻薄的纱巾装点自己,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的轻松态度。

典故解析:

“琵琶台”是一个风景名胜,通常与弹奏琵琶的场景联系在一起。诗中提到的“绿萝”与“春”相结合,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营造出一种宁静舒适的生活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唐代诗人,其诗作多表现田园生活、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他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华与文人对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

《琵琶台》是张籍在春日闲游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唐代社会普遍追求诗歌与自然的融合,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由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琵琶台为背景,描绘了诗人春日闲游的情景,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悠闲态度。首句“台上绿萝春”直接点明了季节和景色,绿萝的生机与春天的气息相互交融,带给读者一种清新而充满活力的感受。接下来的“闲登不待人”,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从容,似乎在说他对世俗繁忙的无所谓,而更向往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第三、四句“每当休暇日,著履戴纱巾”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在休闲日子的悠闲与自在。诗人特意提到“著履”和“戴纱巾”,不仅是对自身形象的一种描绘,更是对那种轻松、自在生活态度的真实体现。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感悟,让人感受到一种恬淡与宁静的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台上绿萝春:描绘了春天的生机,绿萝的生长象征着春天的到来,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
  2. 闲登不待人:表达了诗人登台的悠闲心情,强调了他不需要等候他人的自由。
  3. 每当休暇日:点明了诗人享受闲暇的时间,暗示了生活的节奏。
  4. 著履戴纱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讲究,显示出一种轻松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语言简洁,前后句对称,形成一种和谐美。
  • 意象:绿萝与春天的结合,构成了生动的自然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春日的赞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暇生活的向往,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独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萝: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闲登:传达了轻松自在的生活态度。
  • 休暇日:代表着放松和享受生活的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绿萝”象征什么? A. 秋天的萧条
    B. 春天的生机
    C. 冬天的寒冷
    D. 夏天的炎热

  2. “闲登不待人”中“闲”的意思是?
    A. 忙碌
    B. 自由
    C. 无聊
    D. 认真

  3. 诗人每当休暇日会做什么?
    A. 办公
    B. 游玩
    C. 睡觉
    D. 学习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同样描绘春天景色,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春夜喜雨》 by 杜甫:展现春天的细腻与生命的律动。

诗词对比:

  • 张籍《琵琶台》 vs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的闲适,后者则更富有离别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通史》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杨柳枝九首 其三 杨柳枝词 其二 杨柳枝 其三 题情 杨柳枝六首 其六 杨柳枝六首 其三 通州道中作至元四年春 杨柳枝十五首 其十三 和癸叔蓟门春柳词,仍借比竹馀音均 杨柳枝十首 其三 杨柳枝 赠云中子苏铉 杨柳枝 其四 杨柳枝 雪花五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顾头不顾脚 力字旁的字 阻兵安忍 目字旁的字 阴阳交错 麾之即去 三框儿的字 舍命不渝 聿字旁的字 瓜字旁的字 驾坐 愦闷 赏功罚罪 云涛 僥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玄盖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