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57: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57:16
菩提古精舍,兵余但茅茨。
我行倦午暑,少憩容奴炊。
山僧老夫子,养蚕如养儿。
奈何煮白茧,乃欲缫青丝。
燕泥固可恶,覆巢似非宜。
不闻两足尊,顶鹊安无隳。
我亦学佛者,言之为兴悲。
作诗书壁间,以为浮屠规。
菩提古老的寺庙,战乱过后只剩茅草屋。我在午后的酷热中走得疲倦,稍作停留,让仆人准备一些饭菜。山中的僧人就像老父亲一样,悉心养蚕就像养儿子。然而,为什么要煮白茧呢,竟然想要缫取青丝?燕子在泥中筑巢固然可恶,覆巢之下似乎并不适宜。不听说两足的尊者,顶上的雀鸟安然无恙。我也是一个学佛的人,所言皆是为了发出悲伤之情。于是我在墙壁上作诗,以此作为佛塔的规章。
作者介绍:王之道,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作品以诗词见长,风格追求清新自然,常有佛教思想的融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诗人在经历了战乱后,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对佛教的向往,因此寄情于菩提院,表达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世事的感慨。
《菩提院》是一首通过描绘古老寺庙生活场景,表达诗人内心深处对世俗纷争的无奈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的诗作。诗中开篇以“菩提古精舍”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似乎带领读者走进一处远离喧嚣的静谧之地。接着,通过“我行倦午暑,少憩容奴炊”的描写,表现出诗人行走的疲惫与对休息的渴望,体现了人在烈日下的无助感。
山僧的形象出现后,诗人通过“养蚕如养儿”将养蚕与养儿相提并论,表达了一种细腻的情感,这不仅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真实,也是对当时社会人情冷暖的深刻感悟。然而,接下来的“奈何煮白茧,乃欲缫青丝”则暗含对生活的无奈与讽刺,表现出诗人对物质追求的冷静思考。
整首诗在描写日常生活的同时,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既有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也有对人性与生活的反思。结尾以“作诗书壁间,以为浮屠规”收束,既表现出对佛教的虔诚,也隐含了对世俗生活的抗拒与挣扎,情感深沉而富有哲理,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战乱后社会的无奈与反思,同时也体现了对佛教的信仰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形成一种深邃的情感基调。
诗词测试:
诗中“菩提古精舍”指的是什么地方?
A. 古老的寺庙
B. 城市的喧嚣
C. 壮丽的宫殿
D. 美丽的花园
诗人提到的“白茧”与“青丝”象征着什么?
A. 生活的美好
B. 物质与精神的追求
C. 人际关系的和谐
D.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山僧老夫子”中的“老夫子”指的是谁?
A. 诗人的父亲
B. 养蚕的僧人
C. 书法家
D. 学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之道的《菩提院》与王维的《鸟鸣涧》,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与生活的宁静。然而,王之道更倾向于对佛教的思考与人性关怀,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主题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