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03: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03:00
天香室为四明定水复见心禅师赋
作者:张翥
定水山中多古桂,
老璘结茅来避世。
囊中少试蒸花法,
正藉烟霏作舆卫。
谁令作诗传世人,
一时搅动声闻尘。
百年公案结未了,
复翁拈起还清新。
唱开石壁壁成字,
百颗明珠照天地。
不关旃檀林下风,
薰破枯禅半边鼻。
吾闻佛家别有众香国,
我亦三生学禅客。
若为一洗六根空,
从子归来分半席。
这首诗描绘了定水山中的古老桂树,诗人老璘在这里筑茅草屋以避世俗纷扰。诗人试着在囊中蒸花,借着烟雾来保护自己。是谁让诗歌流传于世,搅动了世间的声响?百年的公案依然未了,复翁又重新提起,显得格外清新。石壁上的字被唱出,仿佛百颗明珠在天地间闪耀。并不在乎檀香林下的风,已经让枯禅的鼻子也被熏得发觉。听说佛教中有个香气四溢的国度,我也是经历了三生的禅修者。如果能够洗净六根的空虚,便从你那儿归来,共享一半的席位。
作者介绍: 张翥,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较高的艺术造诣,尤其擅长描绘自然和隐士生活。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元代,反映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教禅理的思考。在那个社会背景下,文人多选择隐居以逃避动荡的政治环境,追求内心的平静。
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深邃的哲理引人思考。诗人通过描绘定水山的古桂和隐士生活,表现出对世俗的超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中提到的“蒸花法”与“烟霏”,象征着一种对美好和香气的追求,同时也暗含着修行的艰辛。诗人以“声闻尘”来概括世俗的喧嚣,表达了对诗歌流传的反思,似乎在质疑诗歌是否能真正摆脱尘世的纷扰。
诗的后半部分则更为深邃,提及“百年公案”未了,表明了对佛教哲学的思考。诗人通过“唱开石壁壁成字”的描写,表现出文字的力量和智慧的光辉。最后以“若为一洗六根空”总结,表达了对内心空灵、超越世俗的渴望,这种情感在整首诗中贯穿始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百颗明珠照天地”用明珠象征诗歌的智慧与光辉,表达了诗人在修行与创作中的领悟。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使得意境更加丰富。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隐士的生活为背景,探讨了诗歌、哲学与内心宁静的关系。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佛教哲学的反思,诗人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的渴望与对智慧的追求,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在诗中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宁静而深邃的禅意世界,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古桂”主要象征什么?
“百颗明珠照天地”中,明珠象征着什么?
诗人希望与他人分享的是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张翥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都描绘了隐居生活的优雅与宁静,但张翥更加强调了对佛教哲学的思考,王维则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