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2:03: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2:03:28
浪淘沙(四之三)
贺铸 〔宋代〕
潮涨湛芳桥。难渡兰桡。
卷帘红袖莫相招。
十二阑干今夜月,
谁伴吹箫。
烟草接亭皋。归思迢迢。
兰成老去转无聊。
偏恨秋风添鬓雪,
不共魂销。
潮水上涨,芳桥上显得格外清丽,
难以渡过的兰桡孤舟。
卷起帘子,红袖舞动却不再相邀。
今夜月光洒在十二道栏杆上,
谁来伴我吹箫?
烟草连绵,接连到亭台边,
归来的思绪绵绵不绝。
兰花虽成,年岁渐老却无聊。
偏偏恨这秋风添白了我的鬓发,
无法共我心中销魂。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贺铸(约 1050-1125),字楚材,号湛若,北宋词人,以清丽的词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他的词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深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 《浪淘沙》系列词作,普遍表达了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该词作可能是在某个秋夜,作者在桥边思念故人或爱人时所作,表达了对旧日情景的怀念与对年华流逝的忧虑。
《浪淘沙(四之三)》以清丽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人心。开篇“潮涨湛芳桥”便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如诗如画的环境。作者使用“潮涨”这一自然现象,映衬出内心的波澜与不安。“难渡兰桡”则暗示了心中对往昔的留恋与无奈,兰桡的孤独感加深了这种情绪。
接下来的“卷帘红袖莫相招”展现了一种失落的美感,红袖舞动的姿态与无邀的冷落形成强烈对比,令人愈发感受到孤独。随后,作者对月光的描写不仅增添了意境,更引发了对陪伴的渴望。“谁伴吹箫”更是将这种孤独感推向高潮,体现了对知音的渴望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后半部分的“烟草接亭皋”则让人联想到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纷扰,归思绵绵,愈加令人感到惆怅。“兰成老去转无聊”点出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与厌倦,展现了秋风带来的感伤。最后一句“偏恨秋风添鬓雪,不共魂销”更是将整首词的情感推向巅峰,诗人不仅怨恨时光的无情,更是无奈地感到心中所爱无法共享的悲哀。
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上极为细腻,展现了贺铸对人生、爱情和时光的深刻思考,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潮涨湛芳桥。
诗人描绘潮水上涨时,芳桥上的景象,传达一种美丽而动人的氛围。
难渡兰桡。
兰桡象征着孤独的旅程,暗示思想中难以跨越的界限。
卷帘红袖莫相招。
红袖的舞动与不再相邀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传达一种失落感。
十二阑干今夜月,谁伴吹箫。
描绘夜月下的栏杆,反映出对陪伴的渴望与孤独。
烟草接亭皋。
烟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自然的宁静,也让人联想到思乡之情。
归思迢迢。
思乡之情绵延无尽,表露出对故乡的思念。
兰成老去转无聊。
表达了对年华流逝的感慨,兰花虽美但已无趣。
偏恨秋风添鬓雪,不共魂销。
对秋风带来的白发感到怨恨,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与无法相伴的无奈。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失去爱情的遗憾,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展现了贺铸深沉的内心世界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意象词汇:
每个意象不仅承载着诗人对自然的描绘,还隐含着更深层的情感与哲思,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爱情和时间的深刻感悟。
诗词测试:
诗中“卷帘红袖莫相招”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喜
B. 孤独
C. 愤怒
“偏恨秋风添鬓雪”中的“鬓雪”指的是什么?
A. 鬓发白了
B. 鬓发美丽
C. 鬓发短了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赞美自然
B. 对爱情的追忆与无奈
C. 讲述战争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