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53: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53:39
水驿萧骚百感生,维舟野戍听鸡鸣。
愁时最怯芭蕉雨,夜夜孤篷作此声。
在水边的驿站,萧条的景象引发了百般感慨,
我在野外的戍楼上,听到鸡鸣的声音。
在愁苦的时刻,最怕的是芭蕉树下的雨声,
夜夜在孤独的小篷里,响起这样凄凉的声音。
“芭蕉雨”在中国文学中常用来象征忧愁和孤寂,因其雨声清脆而带有一种淡淡的悲伤。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愁苦和孤独。
李廷敬,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主要活跃于清初时期。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真挚,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局的反思。
此诗创作于诗人旅途之中,或许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里,因环境的影响而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惆怅。
《弋阳苦雨》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己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愁苦。开篇“水驿萧骚百感生”,以“水驿”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寂静、冷清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接着“维舟野戍听鸡鸣”,通过“鸡鸣”这一日常生活的细节,带出了一丝生活的气息,似乎在告诉读者,尽管环境萧条,生活依然在继续。然而,随之而来的“愁时最怯芭蕉雨”,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芭蕉雨声的出现让诗人倍感惶恐与忧伤,表现了他对孤独的深切感受。最后一句“夜夜孤篷作此声”,将诗人的孤独情感深化到极致,夜晚的孤篷象征着诗人漂泊的生活,夜雨声更是加重了这种孤寂的气氛。整首诗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情感的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沉思与感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的主题是孤独与愁苦。诗人通过对周遭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展现了一个在旅途中感到孤独与无奈的人的心境。
“水驿萧骚”中的“萧骚”是什么意思?
诗人最怕什么声音?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二者皆表现孤独,但李白更多的是一种洒脱与自得,而李廷敬的《弋阳苦雨》则是深沉和忧愁的表现,展现了不同的孤独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