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23: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23:03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作者:李白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全诗翻译:
昔日晋朝已经败溃,永嘉之乱后逃往南方。沙尘满天,犹如龙虎在朝夕之间争斗。胡人的骏马在汉地的草原上奔驰,天子的威严却被中原的动荡所困扰。哲人们感叹时运的无常,像云鹏一样忽然飞舞翻转。战旗高照楚国,旌旗连绵至海门。西秦的百万大军,武器铠甲如云般聚集。扔下鞭子也能填满长江,谈论这些事情已经没有意义。皇权运势有望恢复,丑陋的敌人已无魂无魄。谈笑之间遏止了横流之势,苍生期望能安然存活。来到冶城探访古迹,仍然有谢安的墩台。凭栏远望周边的险地,高处独立无声喧哗。想象东山的风姿,缅怀王羲之的言辞。梧桐树识得佳树,蕙草留存着芳香的根。白鹭映照着春洲,青龙在朝阳中显现。古老的土地和云物依旧存在,台地倾斜着禾黍丰繁。我来此地品酒饮水,在这树下名园中。功成之后轻拂衣袖离去,归入那武陵的源头。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常常流露出浓厚的个人情感与壮阔的自然风光。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白游历金陵期间,反映了李白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历史的沉浮与个人理想的追求交织,构成诗中的主要情感。
李白的《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是一首集历史感与人文情怀于一体的诗作。全诗以李白的游历为背景,通过对晋朝灭亡的追忆,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体的思考。开篇提到晋朝的覆亡,饱含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反思。接着,诗中描绘的沙尘、胡马、戈甲等意象,展现了战争的惨烈与动荡。
李白在诗中不仅反思历史,还寄托了对未来的期望。最后几句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与生活的宁静,表达了个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一句,既是对过去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寓意着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体依然可以找到自己的栖息之地。这种将历史、自然与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的写作风格,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逐句解析: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 表达了晋朝的覆灭与南渡的历史背景。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 形象地描绘了战争中的混乱场景。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 反映了外族入侵对中原的威胁。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 借用云鹏来象征那些有志之士面临的困境。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 描述战旗高扬的壮观场面。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 形容敌军的强大与气势。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 暗示敌军之多,胜负已无悬念。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 表达了对未来恢复的希望。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 描绘了对百姓安宁的关切。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 提到了历史名人谢安,表现了对历史的缅怀。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 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周围的险地,独享宁静。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 回忆东山隐居的美好,怀念王羲之的才华。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 通过自然意象传达生生不息的美好。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 自然景色的描绘,体现了诗人的闲情逸致。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 反映了土地的丰饶与古老的延续。
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 表达个人的放松与对美好生活的享受。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 最后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寓意着离开繁华归于宁静。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自然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出李白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主要是——
A. 温柔细腻
B. 豪放奔放
C. 简约明了
“云鹏”在诗中象征——
A. 国家
B. 志向高远的有志之士
C. 战争
诗中提到的“谢安墩”是——
A. 李白的故乡
B. 东晋名士谢安的居所
C. 战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