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温陵即事》

时间: 2025-04-30 06:07:24

诗句

早年师友教为文,卖却鱼舟网典坟。

国有安危期日谏,

家无担石暂从军。

非才岂合攀丹桂,多病犹堪伴白云。

争得千钟季孙粟,沧洲归与故人分。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6:07:24

原文展示:

温陵即事 早年师友教为文,卖却鱼舟网典坟。 国有安危期日谏,家无担石暂从军。 非才岂合攀丹桂,多病犹堪伴白云。 争得千钟季孙粟,沧洲归与故人分。

白话文翻译:

早年师友教导我写作,为了学习卖掉了捕鱼的船和网。 国家有安危时我期待能日日进谏,家中虽无余粮也暂时从军。 我并非有才之人,怎能攀登高贵的丹桂,但即便多病也愿陪伴在白云之下。 希望能得到丰厚的季孙粟,然后在沧洲与故人分享。

注释:

  • 典坟:指古代的经典文献。
  • 担石:古代重量单位,这里指家中无余粮。
  • 丹桂:比喻高贵的地位或职位。
  • 季孙粟:指丰厚的俸禄。
  • 沧洲:指隐居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夤,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他关心国家大事,有志于从政,同时也有隐逸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早年学习文学的经历,以及他对国家安危的关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徐夤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诗中,“早年师友教为文,卖却鱼舟网典坟”展现了作者为了学习不惜卖掉生计工具的决心。“国有安危期日谏,家无担石暂从军”则显示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愿意为国效力的决心。后两句“非才岂合攀丹桂,多病犹堪伴白云”和“争得千钟季孙粟,沧洲归与故人分”则体现了他的自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展现了作者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早年师友教为文,卖却鱼舟网典坟:作者回忆早年学习文学的经历,为了学习不惜卖掉捕鱼的工具和网。
  2. 国有安危期日谏,家无担石暂从军: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心,愿意日日进谏,即使家中无余粮也愿意暂时从军。
  3. 非才岂合攀丹桂,多病犹堪伴白云:自谦自己并非有才之人,不适合攀登高贵的地位,但即便多病也愿陪伴在自然之中。
  4. 争得千钟季孙粟,沧洲归与故人分:希望能得到丰厚的俸禄,然后在隐居之地与故人分享。

修辞手法:

  • 比喻:“丹桂”比喻高贵的地位,“白云”比喻隐逸的生活。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早年师友教为文,卖却鱼舟网典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自谦和向往隐逸,展现了作者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 鱼舟网:象征生计,为了学习不惜放弃。
  • 丹桂:象征高贵的地位。
  • 白云:象征隐逸的生活。
  • 季孙粟:象征丰厚的俸禄。
  • 沧洲:象征隐居的地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徐夤在诗中提到为了学习卖掉了什么? A. 鱼舟网 B. 典坟 C. 丹桂 D. 季孙粟 答案:A

  2. 诗中的“丹桂”比喻什么? A. 高贵的地位 B. 隐逸的生活 C. 丰厚的俸禄 D. 隐居的地方 答案:A

  3. 徐夤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向往? A. 高贵的地位 B. 隐逸的生活 C. 丰厚的俸禄 D. 隐居的地方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心,但徐夤的诗更多了一层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诗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夜吟呈赵东岩 淮上寄赵茂实 题黄仲文双清亭 寄赵茂实大著二首 其二 赠孤峰长老 刘折父为吴子才索赋云山燕居 沁园春(送姚雪篷之贬所) 无为军界上遇太湖赵尉制府禀议 陪厉寺丞赏芍药 减字木兰花(寄钦州刘叔冶史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采字头的字 自命不凡 包含幄的词语有哪些 肉搏战 攻瑕索垢 传锡 耂字旁的字 抓了芝麻﹐丢掉西瓜 羊水 羊字旁的字 不在话下 斗字旁的字 市井小人 全身远害 舟字旁的字 包含苕的词语有哪些 唇焦口燥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