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21: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21:45
灞岸
李商隐 〔唐代〕
山东今岁点行频,
几处冤魂哭虏尘。
灞水桥边倚华表,
平时二月有东巡。
今年山东频繁地发生行军,
几处冤魂在哭泣着被虏的尘土。
我倚靠在灞水桥边的华表上,
平常二月时,皇帝会东巡。
作者介绍: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著名诗人,晚唐诗派代表之一。其诗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而著称,作品多涉及人生、爱情、历史等主题。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中晚期,正值国力衰退、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
《灞岸》一诗,表面上描绘了战乱频繁的景象,深层却传递出李商隐对战争的反思与对生灵的怜悯。开头“山东今岁点行频”,直接指出了当时的战事频繁,给人以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接着“几处冤魂哭虏尘”,通过冤魂的哭泣,诗人传达了对那些死去无辜者的深切同情,细腻的情感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灞水桥边倚华表”,诗中描绘了诗人倚靠在灞水桥边的场景,带有一种孤独与沉思的气氛。在此,诗人不仅仅是描述一个地理位置,更是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结尾“平时二月有东巡”,则隐喻着春天的来临和希望,却因战争的阴影而显得格外苍凉。
整首诗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悲伤与无奈,展现了李商隐对国家命运的惋惜与对历史轮回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战争与冤屈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与对和平美好的向往,展现了李商隐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山东”指的是哪个地区?
诗人倚靠在哪里思考?
“冤魂”在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