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04: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04:55
《蚕谷行》
作者:杜甫 〔唐代〕
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
男谷女丝行复歌。
全诗翻译:
天下的郡国加起来有万座城池,哪里有一座城池不是兵甲森严?
哪里能把铸造武器的铁转变为农具,让一寸荒地也能得到耕作?
牛都耕完了,蚕也能茁壮成长。
不再需要烈士们流下滂沱的泪水,
男女老少在田间织丝唱歌,生活重新恢复了歌声。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作品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蚕谷行》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动乱的时期。诗中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安宁生活的渴望,体现了他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蚕谷行》是杜甫对当时社会现状深刻的反思与感慨。在这首诗中,杜甫以“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开篇,直接指出了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和压迫。诗中通过对比“铸甲作农器”的渴望,表现出对和平生活的强烈向往,反映出作者心中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接下来的“牛尽耕,蚕亦成”则描绘了理想中平和丰收的田园景象,暗示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人民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安宁的生活。而最后几句则用“男谷女丝行复歌”来描绘人们重归和平生活后的欢愉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出战争带来的苦难与和平生活的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与和平的鲜明对比,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安宁的向往。
整首诗围绕着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对立,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人民生活的关怀,传达了对安宁生活的渴望,深刻反映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中的核心主题,展示了诗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与对战争的反思。
《蚕谷行》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甲兵”主要指什么?
A. 农具
B. 战甲和兵器
C. 工具
诗中“牛尽耕,蚕亦成”表达了什么意愿?
A. 反战
B. 努力工作
C. 丰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