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哨遍》

时间: 2025-04-22 04:37:28

诗句

今昌父之弟成父,於所居凿池筑亭,榜以旧名。

昌父为成父作诗,属余赋词,余为赋哨遍。

庄周论於蚁弃知,於鱼得计,於羊弃意,其义美矣。

然上文论虱吒於豕而得焚,羊肉为蚁所慕而致残,下文将并结二义,乃独置豕虱不言而遽论鱼,其义无所从起。

又间於羊蚁两句之间,使羊蚁之义离不相属,何耶!

其必有深意存焉,顾后人未之晓耳。

或言蚁得水而死,羊得水而病,于得水而活,此最穿凿,不成义趣。

余尝反复寻绎,终未能得。

意世必有能读此书而了其义者。

他日倘见之而问焉,姑先识余疑於此词云尔

池上主人,人适忘鱼,鱼适还忘水。

洋洋乎,翠藻青萍里。

想鱼兮、无便於此。

尝试思,庄周正谈两事。

一明豕虱一羊蚁。

说蚁慕於_,於蚁弃知,又说於羊弃意。

甚虱焚於豕独忘之。

却骤说於鱼为得计。

千古遗文,我不知言,以我非子。

子固非鱼,噫。

鱼之为计子焉知。

河水深且广,风涛万顷堪依。

有纲罟如云,鹈鹕成阵,过而留泣计应非。

其外海茫茫,下有龙伯,饥时一啖千里。

更任公五十_为饵。

使海上人人厌腥味。

似鹍鹏、变化能几。

东游入海,此计直以命为嬉。

古来谬算狂图,五鼎烹死,指为平地。

嗟鱼欲事远游时。

请三思而行可矣。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04:37:28

原文展示:

《哨遍》 辛弃疾 〔宋代〕

今昌父之弟成父,於所居凿池筑亭,榜以旧名。昌父为成父作诗,属余赋词,余为赋哨遍。庄周论於蚁弃知,於鱼得计,於羊弃意,其义美矣。然上文论虱吒於豕而得焚,羊肉为蚁所慕而致残,下文将并结二义,乃独置豕虱不言而遽论鱼,其义无所从起。又间於羊蚁两句之间,使羊蚁之义离不相属,何耶!其必有深意存焉,顾后人未之晓耳。或言蚁得水而死,羊得水而病,于得水而活,此最穿凿,不成义趣。余尝反复寻绎,终未能得。意世必有能读此书而了其义者。他日倘见之而问焉,姑先识余疑於此词云尔池上主人,人适忘鱼,鱼适还忘水。洋洋乎,翠藻青萍里。想鱼兮无便於此。尝试思,庄周正谈两事。一明豕虱一羊蚁。说蚁慕於,於蚁弃知,又说於羊弃意。甚虱焚於豕独忘之。却骤说於鱼为得计。千古遗文,我不知言,以我非子。子固非鱼,噫。鱼之为计子焉知。河水深且广,风涛万顷堪依。有纲罟如云,鹈鹕成阵,过而留泣计应非。其外海茫茫,下有龙伯,饥时一啖千里。更任公五十为饵。使海上人人厌腥味。似鹍鹏变化能几。东游入海,此计直以命为嬉。古来谬算狂图,五鼎烹死,指为平地。嗟鱼欲事远游时。请三思而行可矣。

白话文翻译:

今昌父的弟弟成父,在他所居之地挖池筑亭,并用旧名来标榜。昌父为成父作诗,托我赋词,我为此赋了《哨遍》。庄周讨论蚁虫的贪婪、鱼的计谋、羊的忘却,其意义美妙。但上文谈论虱子在猪身上得以焚烧,羊肉被蚁虫所慕而受损;下文将二义结合,却独独不提猪和虱子,急于讨论鱼,这个意义从何而来呢?又在羊蚁两句之间,羊和蚁的意义又显得不相关联,何以如此!其必有深意,只是后人未能领会。有人说蚁得水而死,羊得水而病,得水而活,这种说法过于牵强,毫无义趣。我曾反复寻求,终究未能得其解。世上必定有人能读懂这本书并理解其中的义理。如果以后再见到问起,姑且记下我在此词中的疑惑。池上主人忘却了鱼,鱼却忘却了水。青翠的水藻在青萍之中,想鱼无便于此。我尝试思考,庄周正谈论两件事,一是猪和虱,二是羊和蚁。说蚁对鱼的贪恋,又谈羊的意志。而虱子在猪的身上,独自忘却。却又急于谈论鱼的计谋。古往今来的遗文,我不知其意,因我非子。你又怎知鱼的计谋。河水既深且广,风浪翻腾,十分可依。有渔网如云,鹈鹕成阵,经过时却留下泪水,计谋未必成功。更外面的海茫茫,下有龙伯,饥时一口千里。更任公五十为饵,海上的人都厌倦腥味。似鹍鹏般变化,又能有几多。东游入海,这计谋直以命为玩笑。古来谬算狂图,五鼎烹死,指为平地。唉,鱼若要远行,请三思而行。

注释:

  • 昌父: 指作者的朋友或亲属。
  • 成父: 昌父的弟弟。
  • 虱吒: 虱子在猪身上。
  • 羊肉: 形容羊的肉被蚁虫所慕。
  • 庄周: 指庄子,古代哲学家,探讨哲学与自然的关系。
  • 龙伯: 传说中的海中龙。
  • 鹈鹕: 一种水鸟,常用于捕捉鱼类。

典故解析:

本诗引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他对动物行为的观察,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文中提到了庄子所论述的“鱼”和“羊”,象征着人对自然的理解和忽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南宋词人、军事家,以豪放激昂的词风著称。

创作背景:

《哨遍》是辛弃疾在游历某地时为朋友所作的词,表达了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对庄子思想的引入,探讨了人类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位置与认知。诗人在开篇提到昌父和成父的关系,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随即引入庄子的哲学思考,呈现出一种对生命、自然及其内在联系的深刻反思。

词中通过“水”、“鱼”、“羊”等意象,展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尤其是“人适忘鱼,鱼适还忘水”一句,突显了人类的自私与无知,鱼在水中自由游弋,却无法意识到水的重要性。辛弃疾提醒人们,面对大自然的浩瀚与不可知,必须保持谦卑与思考。

全词语言流畅,意境深远,表达了对生命哲学的沉思。通过对比与反思,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类处境的深切关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今昌父之弟成父: 引入人物,设定场景,说明此词的创作背景。
  • 於所居凿池筑亭: 具体描绘成父的居住环境,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
  • 庄周论於蚁弃知: 引入庄子的哲学,强调认识与理解的重要性。
  • 乃独置豕虱不言而遽论鱼: 对比不同动物的命运,提出生存的复杂性。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鱼、羊等意象比喻人类的处境。
  • 对仗: 句子结构对称,增强节奏感。
  • 拟人: 赋予动物以人类的情感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词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对生命的思考与认识的必要性。通过对庄子哲学的引用,表达了对存在的深刻理解与困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自由与无知。
  • : 象征温顺与牺牲。
  • : 象征贪婪与短视。
  • : 象征生命与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辛弃疾的《哨遍》主要讨论的是哪种哲学?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儒教
    • D. 逻辑学
  2. 词中提到的“人适忘鱼,鱼适还忘水”说明了什么?

    • A. 自然的和谐
    • B. 人类的无知
    • C. 生命的短暂
    • D. 动物的智慧
  3. “池上主人”指的是谁?

    • A. 成父
    • B. 昌父
    • C. 辛弃疾
    • D. 庄子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作品都反映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但辛弃疾的风格更偏向豪放激昂,而李清照则更具婉约细腻的特点。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集》
  • 《庄子哲学研究》
  • 《宋词鉴赏辞典》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吏责 冬日斋中即事六首 其二 项里观杨梅 读香奁集诗戏效其体 雨夜怀唐安 旧识姜邦杰於亡友韩无咎许近屡寄诗来且以无 春日二首 其二 池亭夏昼二首 其二 新晴出门闲步 梅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走之旁的字 否结尾的成语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灰躯糜骨 包含恻的词语有哪些 吃寡醋 保固自守 豕虎传讹 力敌千钧 鬲字旁的字 示字旁的字 包含悄的词语有哪些 黄字旁的字 致戎 包含榄的词语有哪些 厄字旁的字 众心不安 谋及庶人 笼鸟池鱼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