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时间: 2025-05-02 04:19:17

诗句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遍存。

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9:17

原文展示: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作者: 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遍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晚年我在田间耕作,虽然生活贫困却毫不怨恨,只是与邻居聚在一起,喝酒吃鸡。
我与晋朝、宋朝之间的事毫不关心,心中自有更高的理想和境界。
千年之后,我的诗歌仍会被人传诵,不会有一句不是真实的。
如果王谢的家族在世,也比不过柴桑路旁的尘土。

注释:

字词注释:

  • 躬耕:自己亲自耕作。
  • 斗酒:比喻聚会时饮酒,"斗"这里指酒量。
  • 羲皇:指古代的黄帝,象征着高尚的品德和理想。
  • 王谢诸郎:指王家和谢家年轻的才子,代表显赫的门第。
  • 柴桑:地名,指的是与自然田园生活相关的地方。

典故解析:

  • 羲皇: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黄帝被视为人类的祖先,象征着高尚的理想和价值观。
  • 王谢:王家与谢家是南朝时期的两个显赫家族,代表了当时的繁华与显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和抗金将领。他的词风豪放,常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以及个人的抱负。辛弃疾的创作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许多作品反映了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晚年,他在经历了战乱与风云变幻后,选择归隐田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的生活,体现了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与精神追求的坚定。

诗歌鉴赏: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晚年,展现了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与对社会的深刻理解。词的开头就点明了“晚岁躬耕不怨贫”,表达了作者尽管生活贫困,却依然乐观、淡然的态度。用“鸡斗酒”描绘出与邻里共聚的惬意,反映了他对平凡生活的珍视,体现了与世无争的洒脱。

接着,诗人表明自己对历史的淡泊态度,他“不关心晋宋之间事”,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超脱,更是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他的理想不再局限于世俗的名利,而是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最后两句则较为感慨,辛弃疾提到“千载后,百遍存”,说明他对自己作品流传的自信。而“未抵柴桑陌上尘”则是对王谢门第的讽刺,虽然王谢家族显赫,但在他看来,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真实和纯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生活,也胜过浮华的名利。

整首词通过对比与反讽,展现了辛弃疾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真正价值的追求,表达了他超然物外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晚岁躬耕不怨贫:晚年自己在田间耕作,不因为生活贫穷而怨恨。
  • 只鸡斗酒聚比邻:只与邻居聚会,喝酒吃鸡,享受简单的生活。
  • 都无晋宋之间事:对晋宋的历史事件没有兴趣。
  • 自是羲皇以上人:自认为有更高的理想和境界,超越平凡。
  • 千载后,百遍存:相信自己的作品将千年传颂。
  • 更无一字不清真:每个字句都是真实的,表达了真实的情感。
  • 若教王谢诸郎在:假如王谢的才子仍在世。
  • 未抵柴桑陌上尘:也比不上柴桑路边的尘土,强调田园生活的真实与纯粹。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贫困生活与王谢门第的对比,强调内心的真实与价值。
  • 反讽:王谢的显赫与柴桑的尘土形成鲜明对比,突显真实生活的可贵。
  • 比喻:将诗歌的流传比作尘土,强调时间的流逝与价值的持久。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辛弃疾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追求的坚持,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社会现实的超然态度,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理想与真实的自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 :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 耕作:象征着勤劳与朴素的生活态度。
  • :蕴含着生活的平凡与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辛弃疾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态度?
    A. 贫困生活
    B. 名利
    C. 田园生活
    D. 历史事件

  2. “千载后,百遍存”中的“存”指的是什么?
    A. 生活
    B. 诗歌
    C. 人生
    D. 朋友

  3. 诗中提到的王谢诸郎象征什么?
    A. 富贵
    B. 贫穷
    C. 学问
    D. 忍耐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苏轼的作品都表达了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但风格上辛弃疾更为豪放,苏轼则多了一份细腻与柔情。
  • 辛弃疾在《鹧鸪天》中表达了对物质的超脱,而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则表现了对人生的哲思和对自然的热爱,二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不同,却都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辛弃疾词全集》
  2. 《宋代词人研究》
  3. 《古诗词鉴赏》
  4. 《唐宋文学史》

相关查询

旅馆秋夜不寐 赠友园居 其二 赠友园居 曹仁宪谨荣寿长短歌一首 峡山 传言玉女(寿何逢原母夫人九十一) 八声甘州(送吕总管) 水龙吟(和邵清溪咏梅见寿) 念奴娇(再用韵伤春) 醉蓬莱(寿友人母)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避寒 耂字旁的字 愧悔无地 狸头 下腰 邑字旁的字 包含吉的词语有哪些 心字底的字 云开见日 包含炊的成语 恐慎 包含鲰的词语有哪些 铜铸铁浇 匕字旁的字 提手旁的字 迫在眉睫 卖俏倚门 节帅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