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2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27:08
五载辞家未卜归,
归来如客鬓成丝。
亲知过眼还成梦,
事势伤心不可思。
且喜松楸仍旧日,
莫嗟闾井异前时。
修文偃武君王意,
铸甲销戈会有期。
五年离家,未能预知何时归来,
归来时如同客人,鬓发已如丝白。
亲友的相知仿佛在眼前,却已化作梦境,
世事变化令人伤心,无法思量。
庆幸的是松树和楸树仍如往日,
不要怨恨乡里的井水与从前不同。
修文偃武是君王的意图,
铸造铠甲、销毁兵戈的日子终将到来。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季高,元代诗人、政治家。他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文学才华横溢,尤擅长诗词,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对故乡的眷念。
这首诗作于丙申年(即公元1576年)十月,刘基在经历了五年的离乡生活后回归故土,感慨万千。此时正值元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对故乡的情感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在诗中得以体现。
刘基的这首诗不仅是对故乡的思念,更是对时间流逝、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五载辞家未卜归”便道出了他对离家时的不安与迷惘,五年的漂泊生活让他对归乡充满了期待和忧虑。回到故乡的他,发现自己已如同外人,鬓发斑白,感受到时间的残酷。
“亲知过眼还成梦”一句,表现了他对亲友关系的无奈,曾经的情谊在时间的洗礼下显得苍白无力,仿佛一场梦境。他对世事的感慨,体现出一种对社会动荡的忧虑,诗中所提到的“事势伤心不可思”更是让人感受到他对未来的迷茫。
然而,在忧伤的情感中,诗人又表现出一丝欣慰:“且喜松楸仍旧日”,松树和楸树的存在让他感受到了一种时间的恒久与乡土的温暖。他希望人们能够理解,尽管环境在变化,但内心对故乡的热爱是永恒的。
最后两句则展现了对国家未来的期待与希望,修文偃武的理念预示着一个和平的时代即将来临,尽管当前的局势不尽如人意,但他相信未来总会有改变。
整首诗通过对故乡的怀念与对社会现状的忧虑,表现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通过描绘自己归乡后的感受,传达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与对未来和平的渴望。
诗中提到离家多长时间?
诗中“归来如客”是什么意思?
“修文偃武”体现了什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