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38: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38:55
原文展示:
红源初滥觞,其天千万里。婆娑数亩阴,岁月拱把尔。士之于为学,岂得独异彼。岿然九层台,亦自抔土累。平生养源斋,曾诗与王记。二公死何年,夫子盖老矣。向来之滔滔,今乃见涯涘。木殖岁云秋,实落材则美。
白话文翻译:
红源初滥觞,其天千万里。(红色的源头最初只是细小的水流,但它能延伸到千万里之外。) 婆娑数亩阴,岁月拱把尔。(几亩树荫婆娑,岁月如同双手拱起。) 士之于为学,岂得独异彼。(士人在学习上,怎能与他人不同。) 岿然九层台,亦自抔土累。(高耸的九层台,也是由一抔抔土堆积而成。) 平生养源斋,曾诗与王记。(我一生在养源斋,曾写诗与王记。) 二公死何年,夫子盖老矣。(两位先生去世多年,夫子也已经老了。) 向来之滔滔,今乃见涯涘。(过去的滔滔不绝,如今才见到边际。) 木殖岁云秋,实落材则美。(树木随着岁月成熟,果实落下,木材才显得美丽。)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宋代诗人。赵蕃是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与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 (号涧泉) 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于学问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岁月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晚年,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和人生经历时所作,表达了对学问的坚持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学问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红源初滥觞,其天千万里”比喻学问的源头虽小,但能延伸至深远;“岿然九层台,亦自抔土累”则象征学问的积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作者通过对比岁月的流逝和学问的积累,表达了对学问的坚持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诗人对于学问和人生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关于学问的积累和人生的价值。作者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强调了学问的源头虽小但能延伸至深远,以及学问的积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红源初滥觞”比喻的是什么? A. 学问的源头 B. 江河的发源 C. 岁月的流逝 D. 人生的起点
“岿然九层台,亦自抔土累”中的“抔土”比喻的是什么? A. 学问的积累 B. 岁月的流逝 C. 人生的起点 D. 江河的发源
诗中“二公死何年,夫子盖老矣”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学问的坚持 B. 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 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D. 对江河发源的思考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