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55: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55:40
送乞雨禅师临遇南游
作者: 曹松 〔唐代〕
活得枯樵耕者知,
巡方又欲向天涯。
珠穿闽国菩提子,
杖把灵峰榔栗枝。
春藓任封降虎石,
夜雷从傍养龙池。
生缘在地南浮去,自此孤云不可期。
这首诗表达了对乞雨禅师南游的送别之情。诗中提到的“枯樵耕者”说明了诗人与普通劳动者的共同理解和生活态度,暗示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乞雨禅师踏上了向南的旅程,诗人心中既有对旅途的祝福,也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惆怅。
“珠穿闽国菩提子”形象地描绘了乞雨禅师的身份和神秘感,同时也反映了禅宗文化的渊源。而“杖把灵峰榔栗枝”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禅师的尊重。
接下来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与夜雷的呼唤,展现了自然与生命的轮回。最后一句则表达了对乞雨禅师未来的祝福与期盼,但也流露出对孤独和不确定的感慨。
作者介绍:曹松是唐代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的诗歌往往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哲理思考,表现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大唐盛世,正值佛教文化影响力扩展的时期,乞雨禅师的南游不仅是个人的旅途,也是对大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探讨。诗人在此背景下,写下了对禅师的祝福与寄托。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与乞雨禅师之间深厚的情谊。诗中提到的“活得枯樵耕者知”,不仅传达了对普通劳动者生活的理解,也隐含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哲理的追求。
整首诗的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人文的深刻思考。比如“珠穿闽国菩提子”,它不仅描绘了乞雨禅师的形象,也象征着禅宗的智慧与深邃。诗人用“杖把灵峰榔栗枝”,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表达了对生命的敬重和对旅途的祝福。
而“夜雷从傍养龙池”,则将自然的力量与人的渴望相结合,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与希望。最后一句“自此孤云不可期”,则流露出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慨,展现了人对命运的无奈与哲思。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意象交融,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活得枯樵耕者知:
巡方又欲向天涯:
珠穿闽国菩提子:
杖把灵峰榔栗枝:
春藓任封降虎石:
夜雷从傍养龙池:
生缘在地南浮去:
自此孤云不可期: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乞雨禅师的祝福与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哲学思考。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活得枯樵耕者”指的是?
填空题: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____。
判断题:诗中用“珠穿”形容菩提子,体现了禅宗文化的珍贵。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