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7:46: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7:46:58
崔嵬孔明柏,结阴众所依。
移根天衢上,曾抚日月晖。
如何去大厦,却绕乌鹊飞。
终当烦万牛,挽取廊庙归。
郑公泽既远,何以慰调饥。
公其踵前修,一洗贫士悲。
这首诗描绘了高耸的孔明柏树,树荫是众人依靠的地方。树根移植在天街之上,曾经沐浴在阳光和月光下。如今我该如何走出宏伟的大厦,却又像乌鹊一样徘徊飞翔。最终要靠千头万头的牛来拉动,才能将这座庙宇归还。郑公的泽水虽远,如何能安慰饥饿的心灵。您在前方修整,一洗贫士的悲苦。
作者介绍:李弥逊是宋代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关注时事、民生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与友人聚会之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关注与思考。诗中表达了对大厦与庙宇的向往,但也感受到了贫穷的困扰,揭示了财富与权力的难以触及。
全诗以高大的孔明柏树作为引子,象征着人们对理想与智慧的追求。树荫为众人所依,暗示了社会的支持与团结。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渐揭示出自身的困境与对现实的无奈。大厦与庙宇象征着权势与财富,而乌鹊的飞翔则表现出他内心的彷徨与无助。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郑公的泽水,虽然遥远却无法滋润干渴的心灵,暗示了物质的富有无法解决精神上的饥渴。最后一句,“一洗贫士悲”则展现了诗人对改变现状的渴望,期待能在前方找到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
整首诗通过自然意象和社会现象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思考,情感真挚而深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对改变现状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孔明柏”象征什么?
诗人希望能通过什么来改变贫困的现状?
诗中“乌鹊”形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李弥逊的这首诗更注重个人内心的挣扎与对理想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对国家的忧虑。两者在主题上虽有不同,但都折射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