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论积贮疏》

时间: 2025-05-01 01:56:54

诗句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自《汉书·食货志》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6:54

论积贮疏

作者: 贾谊 〔两汉〕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节自汉书食货志


白话文翻译

管子说,仓库充实了,才能知道礼节。民众生活贫困而仍能治理,这在古今之际从未听说过。古人说,一个人不耕作,就会有人受饥;一个女人不织布,就会有人受寒。生存有时,而使用没有节制,物力必然被压榨。古人治理天下,细致入微,因此他们的积蓄稳固。如今却偏离根本而追求末节,食者众多,这真是天下的大残害;奢侈之风日益增长,这也是天下的大盗。残害与盗贼公然行事,无人能制止,重大灾难即将来临,谁能振救?生存的人很少,消费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富怎么会不崩溃!汉朝建立至今,已快四十年了,公私的积蓄仍令人痛心!失去时雨,人民可怜兮兮地仰望天空,年成不好,甚至有人请求出卖爵位,已是耳闻之事。难道在天下有危难的时候,领导者们一点不惊慌吗?世间的饥荒是天意,禹和汤都经历过。如果不幸出现几千里旱灾,国家怎么能相互救助?突然边境发生急事,数以百万的军队,国家又如何供给?干旱与战争交织,天下陷入困境,勇士们聚集起来,互相攻击,甚至弱者也会为了生存而相互残杀。政治未能畅通,远方的疑虑也随之产生,他们将一同起来争斗。难道事情会有转机吗?积蓄乃是天下的大命。如果粮食充足而财富有余,为什么不去实现呢?以攻则得,以守则固,以战则胜。心怀敌忾,何处不能到达!如今将人民归还给农业,皆以本业为主,使天下各自凭借自己的力量生存,末技游食之民转而耕作,便能积蓄丰厚,人们乐于其所。可以富裕安定天下,而如今只为这些仓库而惜惜不舍。


注释

  • 仓廪: 指粮仓,象征国家的物资储备。
  • 礼节: 这里指的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 生之有时: 生存的机会和时机。
  • : 指浪费、消耗。
  • 积贮: 积累和储存财富。
  • 阽危: 危难,指国家面临的困境。
  • 饥穰: 饥荒与丰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谊(约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9年),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以及他的治国理念。

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汉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经济困乏之际,贾谊在此强调了物资积累的重要性,警示当时的统治者应重视农业与民生,以避免国家的危机。


诗歌鉴赏

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深入探讨了物质积累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粮食和财富的储备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只有当国家的仓库充实,才能够维护社会的礼节和秩序。贾谊通过对比古今,指出了当时社会的奢侈与浪费现象,认为这是导致国家危机的根本原因。他用“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的观点,揭示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过度的消费和不理智的使用会导致物质的匮乏,最终影响到国家的存续。

诗中还有对政治无能的批判,他提到在灾难面前,领导者们的冷漠与不作为将使国家更加脆弱。这种对时局的深刻剖析,体现了贾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统治者的殷切期望。

贾谊的语言严谨而富有力量,他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政治与民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全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治国理政的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引用古人智慧,强调物质基础的重要性。
  2.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指出贫困无法治理国家的道理。
  3.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描述古人对劳动与生存的直接关系。
  4.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说明生存与资源使用之间的矛盾。
  5. 今背本而趋末: 批判当时社会偏离根本,追求表面的行为。

修辞手法:

  • 对比: 古与今的对比,强调变化与反思。
  • 比喻: 用“仓廪”比喻国家的财富与民生保障。
  • 排比: 在句式上形成整齐的节奏,增强语言的力量。

主题思想: 诗歌旨在强调物资积蓄的重要性,警示当权者应重视农业与民生,避免因奢华而导致的国家危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仓廪: 象征国家的富足与安定。
  • : 代表人民,体现国家的根基。
  • 生与死: 反映生存的艰难与国家的危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贾谊在文中提到“仓廪”的重要性,他认为其与什么直接相关?

    • A. 人民的道德
    • B. 政治的稳定
    • C. 文化的繁荣
  2. 在文中,贾谊提到“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这句话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 A. 生产过剩
    • B. 消费无度
    • C. 物资匮乏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礼记》:探讨礼仪与社会秩序的经典文献。
  • 《汉书·食货志》:关于经济与社会的论述。

诗词对比:

  •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对比,贾谊关注的是国家与民生的稳定,而陶渊明则强调个人的田园生活与内心的安宁,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关怀与价值观。

参考资料

  1. 《汉书》
  2. 《礼记》
  3. 《贾谊文集》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减字浣溪沙·美人脐1912 减字浣溪沙·美人腹1912 减字浣溪沙 其四 减字浣溪沙 其三 减字浣溪沙 其二 减字浣溪沙 其一 酬次公玉楼春 减字浣溪沙 其五 减字浣溪沙 其四 减字浣溪沙 其三 减字浣溪沙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人字头的字 挨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鹿字旁的字 寸字旁的字 忾然叹息 欠字旁的字 金苞 包含作的词语有哪些 练丝 麦字旁的字 坚冰 太皥 虬立 浮白载笔 包含旋的成语 池中之物 泽及枯骨 甲第连天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