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10: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0:52
道原出於一,秩祀安有二。
作俑唐开元,损益端有俟。
杨马彼何人,周程列其次。
论议轻一时,典祀误来世。
道理的源头本是一,祭祀的秩序又怎能有两个呢?
制作俑像的风俗发源于唐代开元年间,损益的情况总是等待着后人来评判。
杨马他们又是谁呢?周程又何以列在其后呢?
轻视当代的讨论,祭祀的典范却会误导后世。
“作俑唐开元”提及唐代的文化风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祭祀的重视;而“损益端有俟”则意味着后人对这些传统的理解和评价尚待时间的检验。诗中提到的杨马、周程可能指代当时的士人和学者,反映了对学术讨论的态度。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祭祀文化的思考,切入点在于“道原”和“秩祀”的关系,强调了传统文化的连续性与重要性。诗人在开篇即提出“道原出於一”,表明他对道理源头的认识,认为祭祀的本质不应被分割。随后提到的“作俑唐开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反思。诗中通过提及“杨马”和“周程”,表现出对历史人物的敬重,同时也引发对当代讨论的思考。整首诗以简洁而深邃的方式探讨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关系,具有很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运用了对比、反问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思考深度。
主题思想:强调祭祀文化的传承与重要性,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影响,以及对后代的期望。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