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6:24: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6:24:40
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
偶持一竿竹,悬钓在其傍。
微风吹钓丝,袅袅十尺长。
谁知对鱼坐,心在无何乡。
昔有白头人,亦钓此渭阳。
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
况我垂钓意,人鱼又兼忘。
无机两不得,但弄秋水光。
兴尽钓亦罢,归来饮我觞。
渭水如同一面明亮的镜子,水中游弋着鲤鱼和鲂鱼。我偶尔拿起一根竹竿,悬在水边钓鱼。微风轻轻吹拂着钓丝,钓丝在空中飘荡,长达十尺。谁知道我坐在这里钓鱼,心却在无边的远方游荡。曾经有位白发老人,也是在这个渭阳钓鱼。钓鱼的人并不在乎钓到鱼,七十岁时他得到了文王的道理。更何况我现在垂钓,心中对鱼的关注也早已忘却。无所追求,两者都不得,只是在玩弄秋水的光影。兴致尽了,钓也不再钓,回去饮酒畅饮。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等多个方面,尤其以“新乐府”运动而闻名,强调诗歌应贴近生活。
《渭上偶钓》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淡泊与对理想的追求。在繁华的唐代社会,白居易选择在渭水边钓鱼,体现了他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
《渭上偶钓》是一首描绘钓鱼场景的诗,字里行间透出一种闲适与宁静的氛围。诗的开头通过描绘渭水的清澈与鱼的游弋,构建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钓竿与钓丝的细致描写则让人感受到钓鱼的乐趣与惬意。诗中“谁知对鱼坐,心在无何乡”一句,透露出诗人钓鱼时的心境,真正的追求并非钓到鱼,而是那种与自然合一、心无旁骛的状态。
接下来的“昔有白头人,亦钓此渭阳”提及历史上的智者,进一步引申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白居易通过对比,展示了自己对名利的超然,强调了思考与悟道的价值。诗的最后,“兴尽钓亦罢,归来饮我觞”,不仅是对钓鱼活动的结束,也是对生活另一种享受的向往,饮酒的乐趣与钓鱼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豁达。
整首诗通过钓鱼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淡泊态度和对理想的追求,强调心灵的自由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哲理。
《渭上偶钓》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白居易
C) 杜甫
D) 王维
诗中提到的“白头人”指的是谁?
A) 一位老渔夫
B) 周文王
C) 诗人的好友
D) 年长的智者
“兴尽钓亦罢,归来饮我觞”的意思是什么?
A) 钓鱼后心满意足,回家饮酒
B) 不再钓鱼,心中空虚
C) 继续钓鱼,直到夜晚
D) 不喜欢饮酒,选择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