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8: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8:02
蚍蜉一首
梅月炎官尚敛威,
纷纷此物傍綀衣。
扑灯似怕光芒掩,
撼树都忘力量微。
因爱积阴憎景日,
逆知将雨泄天机。
未应蚁子浑无援,
时至皆能插羽飞。
这首诗描绘了蚍蜉这种小昆虫在梅花和月光下的情景。诗人感叹,尽管蚍蜉如此微小,却在黑暗中飞舞,仿佛害怕灯光的照耀会遮盖它的身影。它在树间摇晃,却忘记了自己的力量是多么微弱。因为喜欢阴暗的环境而憎恶光明,它逆着雨水的流动,似乎想要泄露天机。蚂蚁虽然微不足道,但也并非没有帮助,时机到来时,它们也能展翅高飞。
刘克庄,字梦阮,号幽兰,宋代诗人,出生于福建,晚号青松老人。他的诗风受到李白和杜甫的影响,风格多样,擅长抒情和描写自然。
《蚍蜉一首》创作于诗人对自然及生命的感悟中,反映了他对微小生命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这首诗通过对蚍蜉的描写,展现了微小生命在自然界中的脆弱与顽强。诗中用“梅月炎官尚敛威”开篇,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温暖的场景,接着引入蚍蜉,带有一种微妙的对比。诗人用“扑灯似怕光芒掩”来表现蚍蜉对光明的畏惧,似乎在暗示微小生命对外界强大力量的无奈与恐惧。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自然的观察,也蕴含着对生命的哲学思考。诗人通过蚍蜉的形象,暗示了在强大环境的压迫下,生命的脆弱与坚韧。结尾处提到“时至皆能插羽飞”,则是对未来的期许,表明即使是微小的生灵,也有展翅高飞的一天,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强调生命的脆弱与顽强,表达了对微小生命的关注与思考,传达出在自然界中,尽管力量微弱,但依旧有追求与希望。
蚍蜉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扑灯”是为了表达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时至皆能插羽飞”表达了什么情感?
对比刘克庄的《蚍蜉》和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关注自然,但刘克庄侧重微小生命的哲学思考,而李白则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
以上为《蚍蜉一首》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