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采桑子三首 其一》

时间: 2025-05-02 05:23:40

诗句

霜红一树斜阳冷,堕叶惊蝉。

衰草如烟,倦枕支秋梦不全。

浮名只为填词误,诗酒流连。

花月因缘,写入乌丝尽可怜。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23:40

原文展示:

霜红一树斜阳冷,堕叶惊蝉。
衰草如烟,倦枕支秋梦不全。
浮名只为填词误,诗酒流连。
花月因缘,写入乌丝尽可怜。

白话文翻译:

一树枫红在斜阳下显得冷清,落叶惊动了蝉鸣。
衰败的草像烟雾一样弥漫,疲倦的枕头支撑着不完整的秋梦。
浮华的名声只是为了填词而造成的误解,诗酒之间我流连忘返。
花与月的缘分,写入乌丝的字里显得多么可怜。

注释:

字词注释:

  • 霜红:指霜打后的红叶,象征秋天的景象。
  • 斜阳:夕阳偏斜,指傍晚时分,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
  • 衰草:凋零的草,象征着秋天的萧瑟与衰败。
  • 倦枕:疲惫的枕头,暗示诗人内心的疲惫与不安。
  • 浮名:虚浮的名声,指社会上的荣誉与地位。
  • 乌丝:指黑色的丝线,通常指书法或诗文,暗示文字的情感。

典故解析:

  • “花月因缘”: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花与月象征着美好的情感和缘分。
  • “诗酒流连”:常见于古代文人生活,表示沉醉于诗歌和酒宴中,忘却世俗烦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鸿祚(1716年-1771年),清代诗人,字舜华,号云谷。生于福建,他的一生经历了清代的盛衰变迁,其诗风兼具清丽与沉郁,以抒发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著称。

创作背景: 《采桑子三首》创作于清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诗人常常通过诗歌抒发个人的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此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秋天景象的感悟,以及对人生浮华的思考。

诗歌鉴赏:

《采桑子三首 其一》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个人内心的孤寂。诗中用“霜红一树斜阳冷”描绘了深秋的景象,树上红叶的冷清与斜阳的余晖交融,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接着,“堕叶惊蝉”一句,展现了秋天落叶的常态,却也暗含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令人感到一丝凄凉。

“衰草如烟”则通过“如烟”这一比喻,强调了草木的凋零与秋天的萧瑟,暗示诗人的内心感受与周遭环境的对应。倦怠的枕头和不完整的秋梦,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疲惫与失落,似乎在追忆过去的美好,却又无可奈何。

最后两句“浮名只为填词误,诗酒流连”则揭示了诗人对名利的思考,浮华的名声只不过是填补空虚的工具,流连于诗酒之中,表明了对人生的无奈与反思。结尾的“花月因缘”,以花与月作为象征,既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是对人事无常的叹息。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在秋天这一特定时节的感慨与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霜红一树斜阳冷:秋天的夕阳照在枫树上,冷清而孤独。
  • 堕叶惊蝉:落叶的声音惊动了蝉,暗示着季节的变迁。
  • 衰草如烟:衰败的草如烟雾般弥漫,象征着生命的脆弱。
  • 倦枕支秋梦不全:疲惫的枕头支撑着不完全的秋梦,反映了内心的失落。
  • 浮名只为填词误:虚浮的名声只是误解与填补的工具,暗示对名利的反思。
  • 诗酒流连:沉迷于诗酒之间,表达对生活的无奈与逃避。
  • 花月因缘,写入乌丝尽可怜:美好的缘分写入诗文中,令人感到可怜与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衰草如烟”,用烟雾比喻草的凋零,形象生动。
  • 拟人:如“堕叶惊蝉”,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仗工整,使得语言更为优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天自然景象的感悟,以及对人生浮华与孤独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在变迁中的内心挣扎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红:象征着秋天的凋零与生命的脆弱。
  •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衰草:象征生命的消逝与衰败。
  • 倦枕:体现了人的疲惫与对美好梦境的追寻。
  • 浮名:象征社会的虚荣与名利的无常。
  • 花月:象征美好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霜红”指代什么?

    • A. 霜打的红叶
    • B. 霜降的天气
    • C. 红色的花朵
  2. “浮名只为填词误”中的“浮名”是指什么?

    • A. 真正的荣誉
    • B. 虚浮的名声
    • C. 诗句的美感
  3. 诗中提到的“衰草如烟”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生命的希望
    • B. 生命的脆弱
    • C. 生命的繁荣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项鸿祚 vs. 李白:两者都在诗中表达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但李白更为奔放,而项鸿祚则显得细腻而沉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项鸿祚研究》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全面了解《采桑子三首 其一》的艺术魅力与深刻内涵。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原上秋居 送卢秀才游潞府 泥阳馆 送杜秀才东游 哭宗密禅师 寄刘侍御 寄韩湘 送褚山人归日本 宿慈恩寺郁公房 送李校书赴吉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吹毛索疵 繁言蔓词 耳也 操其奇赢 放在眼里 包含司的词语有哪些 曲操 石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山字旁的字 枳关 火字旁的字 攴字旁的字 厄字旁的字 包含野的词语有哪些 老西儿 示字旁的字 迷惑不解 诸如此比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