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蛮入西川后》

时间: 2025-04-30 13:44:14

诗句

守隘一夫何处在,长桥万里只堪伤。

纷纷塞外乌蛮贼,驱尽江头濯锦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44:14

原文展示:

蛮入西川后 徐凝 〔唐代〕 守隘一夫何处在,长桥万里只堪伤。 纷纷塞外乌蛮贼,驱尽江头濯锦娘。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当蛮族入侵西川之后,守卫关隘的勇士如今何在?万里长桥,只能引起无尽的悲伤。塞外的乌蛮贼寇纷纷涌入,将江边的织锦女子全都驱赶走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守隘:守卫关隘。
  • 一夫:指勇士。
  • 长桥:指连接西川的桥梁。
  • 纷纷:形容众多。
  • 乌蛮: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称呼。
  • 驱尽:全部驱赶。
  • 濯锦娘:指在江边织锦的女子。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反映了唐代西南边疆的战乱和民族冲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凝,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情为主,此诗反映了唐代边疆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当时西南边疆常有少数民族入侵,诗中描述了乌蛮贼寇入侵西川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乌蛮贼寇入侵西川后的惨状,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深切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诗中“守隘一夫何处在”一句,既表达了对勇士的怀念,也暗示了战乱导致的家园荒废。“长桥万里只堪伤”则进一步以长桥为象征,抒发了对边疆长久的战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悲伤。后两句“纷纷塞外乌蛮贼,驱尽江头濯锦娘”直接描绘了贼寇的猖獗和人民的苦难,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守隘一夫何处在”:询问守卫关隘的勇士如今何在,暗示战乱导致的家园荒废。
  • 次句“长桥万里只堪伤”:以长桥为象征,抒发对边疆长久的战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悲伤。
  • 第三句“纷纷塞外乌蛮贼”:直接描绘贼寇的猖獗。
  • 末句“驱尽江头濯锦娘”:描述贼寇驱赶织锦女子的情景,进一步展现人民的苦难。

修辞手法:

  • 象征:长桥象征边疆的长久战乱。
  • 直接描写:通过“乌蛮贼”和“濯锦娘”的描绘,直接展现战乱的惨状。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乌蛮贼寇入侵西川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深切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体现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桥:象征边疆的长久战乱。
  • 乌蛮贼:象征入侵的贼寇。
  • 濯锦娘:象征勤劳的边疆人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守隘一夫”指的是什么? A. 守卫关隘的勇士 B. 一位普通的士兵 C. 一位将军 答案:A

  2. 诗中“长桥万里只堪伤”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长桥的赞美 B. 对战乱的悲伤 C. 对长桥的怀念 答案:B

  3. 诗中“乌蛮贼”指的是什么? A. 西南少数民族 B. 入侵的贼寇 C. 边疆的居民 答案:B

  4. 诗中“濯锦娘”指的是什么? A. 织锦的女子 B. 边疆的妇女 C. 边疆的勇士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 王昌龄《出塞》:描写边疆的战乱和士兵的英勇。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徐凝《蛮入西川后》:两者都反映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凝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收录了多首反映边疆战乱的诗作。

相关查询

田舍二首 杂咏一百首 其三十七 张说 用石塘二林韵 杂咏一百首 其八十七 孔融子 杂咏五言八首 杂咏一百首·陈胜 杂咏一百首·灵照 水调歌头(十三夜,同官载酒相别,不见月作)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十绝 温陵太守赵右司惠诗求荔子适大风雨扫尽辄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峤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攴字旁的字 混开头的成语 疋字旁的字 敲冰求火 富贵尊荣 穴宝盖的字 强酸 贝字旁的字 劘荡 震开头的成语 赤字旁的字 包含棒的成语 确切不移 东欧 磨嘴皮子 余愤 葑菲之采 斫路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