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于逢辰画》

时间: 2025-05-07 00:24:08

诗句

踏遍江南岸,归来试解衣。

谁言物外赏,不与笔端为。

石带苍苔瘦,风凋折苇稀。

令人清兴发,欲问钓鱼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0:24:08

原文展示:

踏遍江南岸,归来试解衣。谁言物外赏,不与笔端为。石带苍苔瘦,风凋折苇稀。令人清兴发,欲问钓鱼矶。

白话文翻译:

走遍了江南的河岸,归来后试着解开衣裳。谁说在物质之外的欣赏,不能通过笔尖表达出来。石头上带着苍老的苔藓,显得瘦削,风吹过,折断的芦苇变得稀疏。这样的景象激发了人的清新兴致,想要询问钓鱼的石矶。

注释:

  • 踏遍江南岸:指作者游历江南各地。
  • 归来试解衣:归来后放松自己,解开衣裳。
  • 物外赏:指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享受。
  • 笔端为:通过笔尖表达。
  • 石带苍苔瘦:石头上长满了苍老的苔藓,显得瘦削。
  • 风凋折苇稀:风吹过,折断的芦苇变得稀疏。
  • 清兴发:清新兴致被激发。
  • 钓鱼矶:钓鱼时站立的石头或岩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薖(生卒年不详),字幼槃,号竹友,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江南后,对自然景物的感慨和艺术表达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江南自然风光的深刻感受,以及对艺术表达方式的思考。通过描绘江南的自然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艺术创作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江南的自然风光,通过“石带苍苔瘦,风凋折苇稀”等意象,展现了江南特有的静谧与淡雅。诗中“谁言物外赏,不与笔端为”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艺术表达的自信,认为即使是在物质之外的精神享受,也能通过笔尖完美地呈现出来。整首诗情感平和,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腻感受和对艺术表达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踏遍江南岸”:开篇即展现了作者广泛的游历,江南的美景尽收眼底。
  • “归来试解衣”:归来后的放松,暗示了旅途的疲惫和对家的思念。
  • “谁言物外赏,不与笔端为”:表达了作者对艺术表达的自信,认为精神享受也能通过艺术完美呈现。
  • “石带苍苔瘦,风凋折苇稀”: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描绘了江南的静谧与淡雅。
  • “令人清兴发,欲问钓鱼矶”:结尾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艺术创作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石带苍苔瘦”中的“瘦”字,比喻石头上的苔藓显得瘦削。
  • 拟人:“风凋折苇稀”中的“凋”字,拟人化地描述了风吹过芦苇的情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江南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艺术表达的追求。诗中透露出一种平和、淡雅的情感基调,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与艺术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石带苍苔瘦:石头上的苔藓,象征着岁月的痕迹和自然的静谧。
  • 风凋折苇稀:风吹过芦苇,象征着自然的变迁和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谁言物外赏,不与笔端为”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A. 艺术无法表达精神享受 B. 艺术可以完美表达精神享受 C. 艺术只能表达物质享受 D. 艺术无法表达自然美

  2. 诗中“石带苍苔瘦”中的“瘦”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3. 诗中“风凋折苇稀”中的“凋”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样描绘江南风光,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
  • 杨万里《小池》: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谢薖《题于逢辰画》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者都描绘了江南风光,但谢薖的诗更注重艺术表达的思考,而苏轼的词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谢薖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宋词三百首》:收录了苏轼的词作,可以对比阅读。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元夕咏冰灯 赠南都莫工部子良夏至斋宿署中 奉命分祀孔庙作 寄周中丞备御关口 岳王坟 信陵君救赵论 尚德缓刑书 羽林子三首 其一 古从军行三首 其三 古从军行三首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火壶卢 隹字旁的字 德才兼备 齿字旁的字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戾气 并容偏覆 耳字旁的字 魂驰梦想 包含住的词语有哪些 吴市吹箫 奇奇怪怪 勇猛精进 兽物 韦字旁的字 母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