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城头秋望二首》

时间: 2025-04-26 06:21:22

诗句

未得霜晴未是晴,霜晴无复点云生。

鹭鹚不遣鱼惊散,移脚惟愁水作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21:22

原文展示

《城头秋望二首》 —— 杨万里

未得霜晴未是晴,霜晴无复点云生。
鹭鹚不遣鱼惊散,移脚惟愁水作声。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还没有霜降的清晨并不是晴天,霜降之后再也看不到点点浮云。
白鹭不让鱼儿惊散,轻轻地移动脚步只怕水面发出声音。

注释

字词注释:

  • 霜晴:有霜的晴天,指秋冬季节的清晨。
  • 鹭鹚:白鹭,一种水鸟,以鱼为食。
  • 鱼惊散:鱼儿因为受到惊吓而四处逃散。
  • 移脚:轻轻移动脚步。

典故解析:
诗中并没有涉及古代典故,但“鹭鹚”作为常见意象,象征着宁静与优雅,常出现在描写自然景色的诗词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和社会变迁的年代,杨万里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天清晨的宁静与美丽,诗人以“未得霜晴未是晴”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一种朦胧而清新的秋日氛围中。此句中“未得霜晴”不仅描绘了天气的变化,也暗示着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敏感和细腻的观察。接着,诗人又通过“霜晴无复点云生”展现了霜降后的晴空,仿佛是大自然在这个时刻的完美呈现。

在第二联中,“鹭鹚不遣鱼惊散”描绘了白鹭静静伫立于水边,默默观察水中的鱼,暗示着一种和谐的生态关系。诗人用“移脚惟愁水作声”传达出一种紧张的气氛,仿佛在担心打破这份宁静。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渗透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未得霜晴未是晴:意为尚未经历霜降的天气并不算晴朗,反映了秋天的微妙变化。
  2. 霜晴无复点云生:霜降后的晴天,天空清澈无云,表现了秋日的干净与明晰。
  3. 鹭鹚不遣鱼惊散:白鹭静静地站在水边,不让鱼儿受到惊扰,体现了自然的和谐。
  4. 移脚惟愁水作声:诗人轻轻移动脚步,生怕水声打破这份宁静,显示出对自然的敬畏与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霜晴”比喻秋日的清晨,增强了诗的画面感。
  • 拟人:通过“鹭鹚不遣鱼惊散”,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宁静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同时也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季节的变迁,代表了秋天的来临。
  • 白鹭:象征着优雅与宁静,常在自然诗中出现,代表着对自然的热爱。
  • 水声:象征着自然的声音,寓意着生活的细腻和情感的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霜晴”是什么意思?

    • A. 雨天
    • B. 有霜的晴天
    • C. 阴天
    • D. 暴风雪
  2. 诗人对“鹭鹚”的描写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惊恐
    • B. 和谐
    • C. 悲伤
    • D. 怒火
  3. 诗中“移脚惟愁水作声”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轻松愉快
    • B. 忧虑与谨慎
    • C. 愤怒与不满
    • D.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表现田园生活的宁静与恬淡。
  • 王维《鹿柴》:同样描写自然与和谐的主题。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前者注重自然景色的静谧,后者则强调人生的豪情与激情,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约僧宿北山庵先寄平甫 答友人 答刘成父四愁诗 效退之青青水中薄五首 书孔融传 张巡 同孙祖仁王平甫游蒋山作 何处难忘酒十首 其二 晚虹 春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附搭 桂楫兰桡 浴堂 盔子 言字旁的字 温柔乡 入字旁的字 伤殴 子字旁的字 废然思返 尣字旁的字 墙宇 先字旁的字 巧立名色 挺拔不群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