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2:23:14
大方广佛三身具,境号华严普贤住,三千净土毛孔吞,百亿化身尘刹赴。
底事眉山迹偏显,端由象法时将暮。
三乘不起正信心,一线顿开方便路。
将欲神变惊风目,故敛光芒归窘步。
示现虽同人异见,开遮未判谁无惧。
臂力遥擎妙喜来,顶光近摄清凉互。
我来亲睹未曾有,方审传闻元不误。
阳春正值风日好,阴雨不逢雷雹怒。
入梦惟忧神鬼知,乘危暗有龙王护。
招提问路方上征,世界当空已先布。
千林寂历鸟声少,万岭奔腾云气聚。
高峰初到莆休歇,圆相俄惊成指顾。
一壶恍入物外天,五里知非世间雾。
感通咫尺捷影响,变灭须臾嗟电露。
公居福地宝岩对,身享耆年仙籍附。
两禁高辞法从班,一灯久续禅宗炷。
正始余风独后凋,建字逸驾争先鹜。
忽聆酬唱便随喜,要与见闻俱得度。
愿公且见宰官身,一宅常与轩冕寓。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2:23:14
刘侍郎见和再用韵
作者: 王之望 〔宋代〕
大方广佛三身具,
境号华严普贤住。
三千净土毛孔吞,
百亿化身尘刹赴。
底事眉山迹偏显,
端由象法时将暮。
三乘不起正信心,
一线顿开方便路。
将欲神变惊风目,
故敛光芒归窘步。
示现虽同人异见,
开遮未判谁无惧。
臂力遥擎妙喜来,
顶光近摄清凉互。
我来亲睹未曾有,
方审传闻元不误。
阳春正值风日好,
阴雨不逢雷雹怒。
入梦惟忧神鬼知,
乘危暗有龙王护。
招提问路方上征,
世界当空已先布。
千林寂历鸟声少,
万岭奔腾云气聚。
高峰初到莆休歇,
圆相俄惊成指顾。
一壶恍入物外天,
五里知非世间雾。
感通咫尺捷影响,
变灭须臾嗟电露。
公居福地宝岩对,
身享耆年仙籍附。
两禁高辞法从班,
一灯久续禅宗炷。
正始余风独后凋,
建字逸驾争先鹜。
忽聆酬唱便随喜,
要与见闻俱得度。
愿公且见宰官身,
一宅常与轩冕寓。
这首诗意在表达对佛教以及修行境界的感悟。诗中提到“大方广佛”以及“三千净土”,强调了佛教的博大和道理的深邃。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内心的感受,传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于精神世界的探求。诗的最后则寄托了对高官显贵的希望,愿其能与自己一同领悟人生的真谛。
王之望,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富有哲理而受到后世的推崇。
这首诗是在与刘侍郎的对话中创作,反映了当时诗人对佛教的理解与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俗权利与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
这首诗以其丰富的佛教意象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生命、自然与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开头几句通过对佛的描绘,建立了一种宏大的宗教背景,令人感受到一种神圣的氛围。接下来的描述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诗中“臂力遥擎妙喜来,顶光近摄清凉互”一联,展现了他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佛法的体悟,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整首诗的结构严谨,情感细腻,既有对佛教哲学的思考,也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艺术效果。
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与思考,同时寄托了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展现出一种和谐美好的理想境界。
诗中提到的“大方广佛”指的是什么?
诗中哪个意象象征着内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