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1:26: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1:26:23
忆秦娥
朱熹 〔宋代〕
梅花发。寒梢挂着瑶台月。
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
野桥流水声鸣咽。行人立马空愁绝。
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梅花已经开放,寒冷的树梢上挂着瑶台的明月。
瑶台的明月,唤起了我心中的忧愁,如同在霜降的时节。
野外的桥上,流水声哽咽,行人停马,心中满是无尽的愁苦。
无尽的愁苦,为了谁而停留,为了谁而攀折梅花?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宋代理学家、诗人,著有《四书集注》,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忆秦娥》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朱熹对理学的研究与探索之际,社会动荡和个人感伤交织在一起,促使他在诗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切思考与情感寄托。
朱熹的《忆秦娥》通过描绘梅花、月亮、流水等自然意象,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愁。诗的开头“梅花发”便引入了春天的气息,然而随之而来的“寒梢挂着瑶台月”则体现出一种矛盾的美感,既有春花的绽放,却又夹杂着寒冷的孤独感。接下来的“和羹心事,履霜时节”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彷佛在用心事调和着生活的苦涩。
“野桥流水声鸣咽”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声音,令人感受到一种凄凉的氛围,行人止步,心中满是愁苦。而结尾的“为谁凝伫,为谁攀折”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对梅花的凝视与攀折的举动,似乎在寻求一种寄托与解脱,却又令人感到无奈与困惑。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深思,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梅花”这一意象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然美的向往,同时隐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深邃而真挚。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瑶台月”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理想与美好
B. 现实与苦涩
C. 回忆与过去
诗中的“梅花发”意味着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生命的结束
C. 生活的无常
诗人对行人的描写表现了哪种情感?
A. 快乐
B. 空虚与无奈
C. 希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作品相比,朱熹的《忆秦娥》更倾向于通过自然意象传达内心的愁苦,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达对爱情的思念。两者都展示了宋代诗词的细腻与情感深度,但主题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为《忆秦娥》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