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

时间: 2025-04-29 02:58:13

诗句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

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为情。

应见尘土胶扰,便道山间空旷,与么了平生。

与么平生了,□水不流行。

熹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

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

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

记取渊冰语,莫错定盘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2:58:13

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

原文展示: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
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为情。
应见尘土胶扰,便道山间空旷,
与么了平生。与么平生了,水不流行。
熹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
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
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
处处总圆成。记取渊冰语,
莫错定盘星。

白话文翻译:

雪和月交相辉映,水与石头相互悲鸣。
不知道岩石上的枯木,今夜是否有情感。
应该能看到尘土的纷扰,便会说山间是多么空旷,
就像这一生,似乎都了无痕迹。
这一生就这样了,水流也不再流动。
我披上衣服,仰望星空,露水清澈。
千载寥寥,这些事情本是明白的。
如果能在天地之间识得变化,
就会相信一切都有无间的联系,
处处都能圆满成就。记得深渊冰的教诲,
不要错过那颗定盘星。

注释:

  1. 雪月:指雪和月亮,两者相映成趣。
  2. 水石互悲鸣:形象地描绘水和石头之间的关系,似乎在相互叹息。
  3. 岩上枯木:岩石上的枯木,象征着生命的枯竭。
  4. 尘土胶扰:尘土的纷扰,表达了世俗的烦恼。
  5. 碧汉:指清澈的星空。
  6. 乾坤识易:指了解天地变化的道理。
  7. 渊冰语:指深渊中的冰所说的话,寓意深刻的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的理学家、诗人、教育家。他的学说影响深远,倡导儒家思想,提倡“格物致知”,强调道德修养。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朱熹在与友人交游时创作的,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结合了理学的哲理与个人情感。

诗歌鉴赏:

朱熹的《水调歌头》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对内心情感的反思,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开篇的“雪月两相映”,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冷的冬夜,月光和雪花交织在一起,令人心生向往。随后的“水石互悲鸣”,则将自然与情感结合,水与石的悲鸣暗示了生命的无常与孤独。诗中对“尘土胶扰”的提及,表现了对世俗烦恼的无奈与超脱。

在诗的后半部分,朱熹通过“熹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的意象,表达了对宇宙的思考与内心的宁静。诗人认为,人生的种种经历其实都有其本质的明晰,正如“若向乾坤识易”,一切皆有规律可循。这种对生活的领悟与哲思,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理性的光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雪月两相映:描绘了雪与月亮交相辉映的美好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意境。
  • 水石互悲鸣:水与石的对比,象征着生命的悲伤与孤独。
  • 不知岩上枯木:表达对生命枯竭的思考,岩石上的枯木代表了无情的自然。
  • 应见尘土胶扰:尘土的纷扰,暗示人世间的纷繁复杂。
  • 与么了平生:反思自己的一生,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 熹起披衣:诗人从思绪中回到现实,披上衣物,仰望星空。
  • 寥寥千载:强调时间的漫长与生命的短暂。
  • 记取渊冰语:提醒自己要珍惜深邃的智慧,不要迷失。

修辞手法:

  • 对比:雪与月、水与石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水和石被赋予情感,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 象征:枯木象征生命的无常,尘土象征世俗的烦恼。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宇宙规律的认知,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理解与哲理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纯洁、清冷,象征着真理。
  • :代表着理智与情感的交织。
  • 水石: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坚韧。
  • 枯木:生命的枯竭和无奈。
  • 碧汉:象征理想与追求的高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雪月”指的是什么?
    A. 雪花与月亮
    B. 冰与水
    C. 霜与露
    D. 云与星
    答案:A

  2. 诗人通过水与石的悲鸣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孤独与无奈
    C. 忧愁
    D. 怒火
    答案:B

  3. “尘土胶扰”表达了什么?
    A. 对大自然的热爱
    B. 对世俗烦恼的无奈
    C. 对人生的期待
    D.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朱熹与苏轼的《水调歌头》:两者都探讨了人生与自然的关系,但朱熹更强调哲理思考,苏轼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朱熹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论》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沁园春 次班彦功韵 沁园春 为内子题照 沁园春 病中云臣馈我药赀赋此志谢 沁园春 菜根,限齐韵,和鲍公素 沁园春 腕 沁园春八首 其三 沁园春 粉扑 沁园春 沁园春 沁园春 和右吉老眼词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矛字旁的字 保盈持泰 骨字旁的字 乚字旁的字 父字头的字 泰极而否 相吊 大败而逃 音问两绝 寸字旁的字 川泽纳污 包含颗的词语有哪些 防微虑远 行水 环坐 猎人笔记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