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2:58: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2:58:13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
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为情。
应见尘土胶扰,便道山间空旷,
与么了平生。与么平生了,水不流行。
熹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
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
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
处处总圆成。记取渊冰语,
莫错定盘星。
雪和月交相辉映,水与石头相互悲鸣。
不知道岩石上的枯木,今夜是否有情感。
应该能看到尘土的纷扰,便会说山间是多么空旷,
就像这一生,似乎都了无痕迹。
这一生就这样了,水流也不再流动。
我披上衣服,仰望星空,露水清澈。
千载寥寥,这些事情本是明白的。
如果能在天地之间识得变化,
就会相信一切都有无间的联系,
处处都能圆满成就。记得深渊冰的教诲,
不要错过那颗定盘星。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的理学家、诗人、教育家。他的学说影响深远,倡导儒家思想,提倡“格物致知”,强调道德修养。
《水调歌头》是朱熹在与友人交游时创作的,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结合了理学的哲理与个人情感。
朱熹的《水调歌头》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对内心情感的反思,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开篇的“雪月两相映”,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冷的冬夜,月光和雪花交织在一起,令人心生向往。随后的“水石互悲鸣”,则将自然与情感结合,水与石的悲鸣暗示了生命的无常与孤独。诗中对“尘土胶扰”的提及,表现了对世俗烦恼的无奈与超脱。
在诗的后半部分,朱熹通过“熹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的意象,表达了对宇宙的思考与内心的宁静。诗人认为,人生的种种经历其实都有其本质的明晰,正如“若向乾坤识易”,一切皆有规律可循。这种对生活的领悟与哲思,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理性的光辉。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宇宙规律的认知,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理解与哲理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雪月”指的是什么?
A. 雪花与月亮
B. 冰与水
C. 霜与露
D. 云与星
答案:A
诗人通过水与石的悲鸣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孤独与无奈
C. 忧愁
D. 怒火
答案:B
“尘土胶扰”表达了什么?
A. 对大自然的热爱
B. 对世俗烦恼的无奈
C. 对人生的期待
D.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