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5:27: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5:27:11
登芦峰
作者:朱熹 〔宋代〕
行到芦峰最上头,
几回振策又还休。
因君好句撩孤兴,
却恨云烟未肯收。
这首诗描绘了我走到芦峰的顶端,几次挥动策杖却又停下来休息的情景。因为你的好句让我激起了孤独的兴致,然而却又遗憾于那云烟始终不肯散去。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特定典故,但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陶冶情操的生活理念,常有游山玩水、抒发情感的主题。
作者介绍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宋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和哲学家。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儒家思想与自然的和谐,作品风格清新,常常融入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登芦峰》是朱熹在登山游览过程中的即兴之作,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在宋代,文人常通过游山玩水来放松心情,抒发情感,反映出当时士人崇尚自然的情怀。
《登芦峰》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思考的情感。诗的开头以“行到芦峰最上头”引入,展现了作者在高处的所见所感,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处的“最上头”不仅是地理的高度,更是精神的高度,象征着诗人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
接下来的“几回振策又还休”则表现了诗人游历中的犹豫与思考。振策意味着努力探索,但又因某种原因无法继续,体现出一种内心的挣扎与无法前行的无奈。
“因君好句撩孤兴”一句,表达了因他人的优美诗句而引发的孤独情绪。这里的“君”或许指的是朋友或知己,朱熹在此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文学作品对内心情感的激荡。
最后一句“却恨云烟未肯收”将整首诗推向高潮,云烟象征着模糊和不确定,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感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朱熹对自然、友谊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朱熹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几回振策又还休”中的“振策”主要意指:
A. 挥动杖子
B. 休息
C. 行走
诗中“因君好句撩孤兴”中的“君”指的是:
A. 朋友或知己
B. 自己
C. 自然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的《登高》与朱熹的《登芦峰》都表现了诗人在高处的思考与感慨,但前者更多地体现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而后者则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与自然的和谐。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