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7:39: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39:19
九月九日望蜀台 作者: 苏颋 〔唐代〕
蜀王望蜀旧台前,
九日分明见一川。
北料乡关方自此,
南辞城郭复依然。
青松系马攒岩畔,
黄菊留人籍道边。
自昔登临湮灭尽,
独闻忠孝两能传。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重阳节时,望着蜀地的旧台,感慨时光流逝与故乡的思念。诗中提到,九月九日的阳光明亮,远处的江川清晰可见。北方的故乡在此时此刻愈加显得遥远,南方的城郭仍然如故。青松在岩边系着马,黄菊在小路旁等着人归。自古登高望远的情景已成往事,唯有忠诚和孝道的精神永远流传。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颋,字子渊,号竹溪,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世纪,主要以诗歌和散文著称。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和人文情怀为主题。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重阳节,诗人可能身处蜀地,望着旧台,情感交织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忠孝精神的感慨。
《九月九日望蜀台》是一首充满乡愁与人文情怀的诗作。诗中作者通过对蜀王旧台的描写,勾起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的开头直接点出“蜀王望蜀旧台前”,以此引出重阳节的主题,亦暗示了历史的沧桑。
“九日分明见一川”,在清澈的阳光下,江水如镜,映照出无限的思绪。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北方故乡和南方城郭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青松和黄菊的意象,象征着坚韧与高洁,也暗示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最后两句“自昔登临湮灭尽,独闻忠孝两能传”让整首诗升华,表现了忠诚与孝道的永恒价值,虽时光荏苒,但这些品德却能在历史中流传下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蜀地旧台的眺望,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寄托了对忠诚与孝道的尊重,表现了诗人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与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九月九日望蜀台》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苏颋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九日”指的是哪个节日?
A. 春节
B. 中秋节
C. 重阳节
D. 端午节
诗中提到的“青松”象征什么?
A. 忍耐
B. 忠诚与坚韧
C. 归属感
D. 追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九月九日望蜀台》与杜甫的《登高》均表达了对故乡与历史的思念,但杜甫的更多着眼于个人的失落与国家的动荡,而苏颋则更加强调人文精神的永恒与传承。两首诗在意象与情感上形成了鲜明对比,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