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58: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58:23
登上天竺阁
作者: 姜龙 〔明代〕
欹阁倚危巅,疏钟破暝烟。
涧回遥带合,峰抱翠涛连。
无复容尘地,刚余看月天。
想应风雨夜,枯坐更通玄。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天竺阁时的所见所感。阁楼倾斜在险峻的山顶,远处隐约传来的钟声似乎穿透了暮色中的烟雾。山涧蜿蜒而去,远景与近处的山峰相连,翠绿的波涛环绕其间。这里再也没有尘世的喧嚣,只有我在静静地仰望夜空中的明月。想来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坐在这里更能体悟到深邃的道理。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该诗并未引用特定的典故,但“月天”与古代文人常常在月夜时思考哲理的情境相呼应,表现了诗人与自然对话的主题。
作者介绍:
姜龙,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诗歌见长,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题材,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登上天竺阁时,可能是一次旅行或登高望远的经历。此时社会环境动荡,诗人通过写景抒情,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哲理。
这首诗以天竺阁为背景,描绘了高处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首句“欹阁倚危巅”即设定了一个高耸且略显不稳的环境,给人一种险峻而又奇特的视觉感受。接下来的“疏钟破暝烟”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钟声在静谧的暮色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在呼应着诗人的内心世界。
景色的描写通过“涧回遥带合,峰抱翠涛连”展现出山水的层次感,远处的山涧与近处的山峰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这种自然景象不仅仅是外在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的映射,象征着他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最后两句“无复容尘地,刚余看月天”更是将诗意推向高潮,诗人置身于无尘的境地,仰望着明月,内心的宁静与思考得以升华。结尾的“想应风雨夜,枯坐更通玄”则暗示着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更能在孤独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这种深刻的哲理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探索。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在高处独处时的哲理感悟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欹阁倚危巅”中的“欹”字意思是什么?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主要包括哪些元素?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