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0:56: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0:56:53
作者:苏辙
类型:古诗词
病起江南力未匀,强将冠剑拂埃尘。
木鸡自笑真无用,刍狗何劳收已陈。
行従銮旗风日细,侧听庙乐管弦新。
谁知四载勤劳后,并举成功祚泣辛。
宸心恻恻念污莱,南籞西池闭不开。
长乐鸣鞘千乘出,顾成荐鬯万方来。
従臣暗泣新宫柳,父老行依辇路槐。
双阙影斜朱户启,都人留看属车回。
我因病卧在江南,力量尚未恢复,勉强戴上冠帽,剑也只是轻轻拂去尘埃。
木鸡自我嘲笑,真是无用之物,刍狗又何必劳碌收拾已腐烂的草料。
沿着皇帝的旗帜,细细的风和阳光轻拂,耳边能听到庙中的乐声,管弦齐鸣。
谁知经历了四年的辛勤努力,最终才得以成就,心中难免流泪艰辛。
皇上的心是怜悯的,想起那污秽的田地,南边的籞树和西边的池塘,皆是闭塞不开的景象。
长乐宫中千乘出行,顾成却为各方献上美酒。
臣子们在新宫柳下暗自哭泣,乡亲们在辇路旁依依不舍。
双阙的影子斜斜地照在朱红色的门上,城中的人们都在等候着车队的归来。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苏轼之弟,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及文学家。苏辙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厚的学识而闻名,尤其擅长词和诗的创作。他的作品常反映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再和二首》创作于苏辙病重之时,表达了他对国家、对社会的深切关怀。在经历了个人的病痛和政治的波折后,苏辙在诗中抒发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以及对当下社会状况的深思。
苏辙的《再和二首》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感的诗作,字句中透露出对国家前景的担忧与思考。首联中,诗人因病卧于江南,力量未能恢复,表现出一种无奈与疲惫的心情。接着,诗人以“木鸡自笑真无用”来表达对自身处境的自嘲,反映他内心深处的无力感。这种情感在全诗中不断延续,尤其是在描绘政治与社会的现实时,诗人用“谁知四载勤劳后”来强调自己在政治上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得的回报之间的巨大落差。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写皇帝的心情与臣民的感受,进一步揭示了国家的困境与百姓的苦难。尤其是“南籞西池闭不开”和“父老行依辇路槐”,可以看出对土地荒芜及人民困苦的深切关怀,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最后的双阙影斜朱户启,则是对未来的希冀,期待着国家能够走出困境,重归繁荣。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间流露出诗人对国家与民生的深切关怀,体现了苏辙作为一位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通过对社会现状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期待。
苏辙的《再和二首》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爱情
B. 家国情怀
C. 自然风光
D. 个人失落
“木鸡自笑真无用”这句中的“木鸡”象征什么?
A. 生命
B. 无用
C. 劳作
D. 快乐
诗中提到的“长乐鸣鞘千乘出”指的是什么?
A. 皇帝的车队
B. 乡民的丰收
C. 自然的和谐
D. 诗人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