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12: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12:45
原文展示:
次李参政晚春湖上口占十绝 洪咨夔 〔宋代〕
近山气候易凉温,云为阴晴半吐吞。 草木趋新千万态,芸芸何者是归根。
白话文翻译:
靠近山区的气候容易变化,时而凉爽时而温暖,云彩随着天气的阴晴而半隐半现。 草木随着季节的更新展现出千万种姿态,但众多的变化中,什么才是它们的根本归宿呢?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约1170-1236),字舜俞,号平斋,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这首诗是他在湖上游玩时即兴创作的,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和对生命归宿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多有闲暇时间游山玩水,创作诗词。洪咨夔在湖上游玩时,观察到自然界的变化,引发了对生命本质和归宿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变化和归宿的深刻思考。首句“近山气候易凉温”描绘了山区气候的多变,而“云为阴晴半吐吞”则进一步以云彩的变化来象征生命的无常。后两句“草木趋新千万态,芸芸何者是归根”则提出了对生命本质的疑问,众多变化中,什么才是真正的归宿?这种对生命终极问题的探索,体现了作者深邃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生命变化和归宿的思考,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引发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疑问。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答案: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苏轼的《题西林壁》、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苏轼的《题西林壁》和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苏轼的诗更多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王维的诗则更多体现了隐逸山林的宁静和超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宋诗选注》、《洪咨夔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