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1:4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1:43:36
七夕感怀用尤悔庵原韵
作者: 陈维崧
鹊又填桥矣。满长安千门砧杵,四围云水。
长记常年茅屋下,佳节团圞能几!
有和病云鬟雪涕。纵病倘然人尚在,也未应我泪多于此。
弹不尽,半襟雨。如今剩有孱躯耳。
便思量故乡瓜果,也成千里。
谁借针楼丝一缕,穿我啼红珠子。
奈又说春蚕竟死。嘱咐月钩休潋滟,幸怜人正坐罗窗里。
风乍吼,粉云起。
这首诗的开头提到“鹊又填桥”,指的是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节又到了。在长安城的千家万户,锤声不断,四周的云水弥漫。
我常常想起在茅屋下,佳节团圆的日子能有多少次!即便我如今重病在身,纵然病痛难忍,但人还在,流泪也不应比此更多。
即使弹尽了琴弦,衣襟上仍湿透了雨水,如今我只剩下瘦弱的身体。
我想着故乡的瓜果,却相隔千里之遥。
谁能借我一缕丝线,穿过我哭泣的红珠?
却又听说春蚕已经死去。只希望月钩不要潋滟,幸好我正坐在罗窗之内。
风忽然吼起,粉色的云彩也随之而起。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0-1680),字梦阮,号尤悔庵,清代诗人,以词、曲见长,作品多表现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时局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七夕节,表达了诗人对佳节团圆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在病痛中的孤独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爱情的渴望。
这首《七夕感怀》通过喜鹊搭桥的意象,引出了诗人对牛郎织女相会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全诗从节日的欢乐引入,逐渐转向对个人经历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开篇的“鹊又填桥”似乎在渲染节日的气氛,但很快转向对“病云鬟”的描写,暗示了诗人身体的虚弱和情感的伤痛。这种对比让读者感受到节日的欢愉与个人痛苦之间的强烈反差。
诗中多处使用了意象,如“故乡瓜果”,不仅是一种乡愁的体现,也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啼红珠子”则通过生动的比喻,传达了深切的悲伤。整首诗在字句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透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是表达对爱情与团圆的渴望,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通过对节日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在孤独与思念中所感受到的深刻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鹊又填桥”指的是哪一个节日?
A. 中秋节
B. 七夕节
C. 冬至
诗中提到的“故乡瓜果”象征什么?
A. 亲情
B. 财富
C. 思念
诗人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如何描述?
A. 健康
B. 孱弱
C. 活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诗词的背景及其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