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6:42: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6:42:35
挽卢母黄太孺人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太孺贤声众论推,
府君经学里人师。
牛衣隐约能偕老,
萤火凄凉自课儿。
畴昔黄齏曾百甕,
只今丹桂已双枝。
乌虖卢母哀荣甚,
何必人题墓上碑。
黄太孺人贤德的名声广为人知,
府君在经学上是里中的师表。
牛衣相伴的日子虽然朦胧,但我们能携手到老,
萤火虫的微光虽凄凉,却是我自我教导的象征。
往昔的黄齏曾经盛满百甕,
如今的丹桂已经双枝繁盛。
乌虖!卢母的荣光实在让人感到悲哀,
何必在她的墓碑上刻上人们的题词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白云,宋代词人、诗人,隐居于南宋,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及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克庄悼念卢母之时,表达了对其贤德的追怀与对生活的感慨,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贤良淑德的赞美。
本诗以挽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卢母的深切怀念与敬仰。首联提到“太孺贤声”,展现她在世人心中的崇高地位。接下来的描写则体现了诗人对平淡生活的珍惜和对美好过往的追忆,牛衣与萤火虫的意象,宛如一幅温馨的生活画面,既表现出一种淡泊的生活态度,也蕴藏着对卢母的无限思念。
诗中“黄齏曾百甕”暗示了卢母的生活曾经丰富而美好,而“丹桂已双枝”则象征着她的品德和荣光依旧闪耀,虽已离去,仍然在子女心中生根发芽。最后一句“何必人题墓上碑”则是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漠,表明真正的怀念和尊重不需外在的标志,心中永存即可。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卢母的追忆,传达出对贤良淑德的敬仰,对平淡生活的珍惜,以及对生死的哲学思考,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本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牛衣”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丹桂”象征着: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相对比,刘克庄的诗更侧重于对母亲的怀念和对平淡生活的珍视,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忧虑,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