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15: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1:15:25
雨中道旁丛竹
作者:杨万里〔宋代〕
竹也岂不好,道旁端可嗔。
只教寒雨里,将冷洒行人。
这丛竹子其实并不好,道路旁边也令人不快。
只是在寒冷的雨中,它却让行人感到更加寒冷。
典故解析:此诗没有特定的典故,但提到的“竹”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与清高、坚贞的品格相关联。诗人通过竹子与行人的关系,表现了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思考。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江西庐山人,南宋著名诗人。其诗以自然景物见长,情感真挚,擅长描写田园风光,风格清新自然。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之时,诗人常常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来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象。诗中通过竹子与寒雨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中无奈与冷漠的感受。
《雨中道旁丛竹》这首诗短小精悍,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诗人在雨中道旁观察到丛竹,表面上似乎是在描写一种自然景象,实际上却通过竹子和行人的互动,反映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与高洁、坚毅的品格相联系,但在这首诗中,竹子却成了寒雨中行人寒冷的源头,似乎暗示着即使是美好的事物,在特定的环境下也可能变得令人厌恶。
诗的前两句“竹也岂不好,道旁端可嗔”,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看法,似乎在质疑竹子的美好。后两句“一教寒雨里,将冷洒行人”,则将竹子在雨中对行人的影响具体化,表现了自然环境对人类情感的影响。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揭示了自然与人的复杂关系,传达出一种无奈与冷漠的情感。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准确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是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写,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生活中美好事物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变得令人厌恶的复杂情感。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和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洞察。
诗中“竹也岂不好”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赞美竹子
B. 质疑竹子的美好
C. 表达对竹子的厌恶
“寒雨”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快乐
B. 困境与冷漠
C. 温暖
诗中“将冷洒行人”是指什么?
A. 竹子洒落的雨水
B. 行人感受到的寒冷
C. 竹子的影子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