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二月一日雨寒五首》

时间: 2025-07-27 12:01:16

诗句

只见春晴道是晴,不知半夜嫩寒生。

疾风吹落林间雨,细雨还成大雨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2:01:16

二月一日雨寒五首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原文展示:

只见春晴道是晴,不知半夜嫩寒生。
疾风吹落林间雨,细雨还成大雨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天气,虽然白天看似晴朗,但半夜却悄然降温,带来了寒意。狂风把雨点打落在树间,细细的雨声又仿佛变成了倾盆大雨的声音。

注释:

  • 只见: 只看见。
  • 春晴: 春天的晴天。
  • 道是: 说是,形容表面现象。
  • 不知: 不知道。
  • 嫩寒: 轻微的寒意。
  • 疾风: 强烈的风。
  • 林间: 林中。
  • 细雨: 细小的雨。
  • 大雨声: 倾盆大雨的声音。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引用,但通过描绘春季的气候变化,反映出自然的不可预测性和人对天气的感知差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他的诗歌常以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春天,作者通过描写春季的天气变化,表达了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二月一日雨寒五首》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了春天的气候变化,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虑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的开头两句“只见春晴道是晴,不知半夜嫩寒生”通过对比,展示了表象与真实之间的差距。白天的阳光明媚让人误以为春天已然到来,但实际上寒意仍在蔓延,暗示着春天的脆弱与无常。接下来的“疾风吹落林间雨,细雨还成大雨声”则描绘了风雨交加的景象,细雨在风中变得急促,似乎在诉说着春天的复杂情感。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展现了杨万里作为诗人的敏感和细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只见春晴道是晴”描绘了一个晴朗的春天,但实际上却隐藏着寒意。
    • “不知半夜嫩寒生”通过“半夜”与“春晴”的对比,表现出天气的变化无常。
    • “疾风吹落林间雨”展示了春天的风雨交加,生动形象。
    • “细雨还成大雨声”则通过对雨声的描写,增强了整首诗的音韵美。
  • 修辞手法:

    • 对比: 春晴与夜寒的对比,强调了天气的变化。
    • 拟人: 将雨声拟人化,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 象征: 细雨与大雨象征着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和突发情况。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春天气候的细致描绘,反映了自然界的复杂与变幻,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气候变化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春晴: 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嫩寒: 代表着不确定性与脆弱。
  • 疾风: 体现了春天的力量与变化。
  • 细雨: 反映了温柔与细腻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只见春晴道是晴”这句表达了什么? A) 天气晴朗
    B) 表象与真实的对比
    C) 诗人的感受

  2. “半夜嫩寒生”中的“嫩寒”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温暖
    B) 轻微的寒意
    C) 暴风雪

  3. 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隐喻
    B) 拟人
    C) 夸张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杨万里的诗更侧重于对春天自然变化的细致观察,而李白则通过描绘月夜抒发个人情感。两者都展示了自然与情感的交融,但风格和主题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寄怀畏知二首 刘兄垂示同张兄游向园呈先生诗卷次韵 赠唐德舆通判 老梅 叔文见过且携赵祖文归来图来为赋四十字 和折子明丈闲居杂兴十首 寄毛伯明李叔器及康叔临二首 其二 自桃川至辰州绝句四十有二 见梁检法书怀八绝句于广文尉曹处次韵 又呈庆伯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立刀旁的字 干戈载戢 完雄 倒投 冰解冻释 木字旁的字 包含踵的成语 到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人字头的字 公私两济 内外勾结 土龙致雨 羊字旁的字 明火执械 寸字旁的字 打破饭碗 照常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