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1:47: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1:47:20
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
斫地烧畲旋旋开,豆花麻荚更菘栽。
荒山半寸无遗土,田父何曾一饱来。
这首诗描绘了发孔镇的晨炊场景,诗人看到农民在田野里辛勤耕作,然而即使如此努力,土地仍然显得贫瘠,农民却从未享受到丰饶的果实。
“斫地烧畲”体现了古代农民的辛勤劳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艰难。诗中提到的豆花和麻荚,既是农作物,也象征着希望和生机,但终究没有改变荒山的现状。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溪,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与人情,关注社会民生,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本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劳动场景,反映了当时农民的艰辛与不易,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关注。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艰难生存的现实。首句“斫地烧畲旋旋开”描绘了农民勤奋开垦荒地的画面,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仿佛能听到锄头与土地碰撞的声音。接下来的“豆花麻荚更菘栽”,则通过描写农作物的生长,传达出对丰收的向往和期盼。然而,诗的后两句“荒山半寸无遗土,田父何曾一饱来”则转向现实的无情,表达了尽管农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仍然面临着土地贫瘠、生活困苦的悲哀。整首诗在对比中突显了农民的无奈与失落,情感深沉而真挚,令人深思。
全诗探讨了农民的辛勤与无奈,揭示了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困境,表现出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来反映农民的辛勤劳动?
诗中的“田父”指的是谁?
诗中表达的农民生活状态是?
与杜甫的《春望》进行比较,两首诗都关注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困境,但杨万里的笔调更为细腻、直白,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思考。